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大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然而,在伏牛山深处的洛宁县故县镇,人们不仅“靠山吃山”,也在做着“靠山吃水”的文章。
原本,记者要回访的是故县镇东庄村。25年前,那里吃水难、行路难——本报记者乘车从县城出发,在山峦之间颠簸两个多小时探访东庄村之后,写下忧思。
不承想,时移世易,因过于偏僻,当年村里的190户人家,有的早已走出大山定居外地。2016年年底,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故县镇,当地启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留下来的村民,也陆续搬进了镇上的新居。
今年55岁的原东庄村村民王高武,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如今,他家住故县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近百平方米的三室一厅窗明几净,电视、洗衣机、冰箱等一应俱全。阳台上挂着几串柿子,在初冬的阳光下红里透亮。
“这个叫‘小蜜罐’,做柿饼用的。”王高武说,一起搬迁过来的村民,有的种植烟草,有的在镇上务工,秋后去山里摘柿子、酸枣之类,自己吃也不愁卖。
王高武的爱人,是家附近饭店的服务员。这家饭店善做“全鱼宴”。
临近中午,饭店已经坐满了人,店外路边停满了车,牌照多是洛阳、郑州的,也不乏陕西、湖南、湖北牌照。
“故县镇的全鱼宴远近闻名。”故县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王世豪介绍,每年端午前后,镇里都会举办“斗鱼”大赛,十里八乡的厨师都会前来一较高下。
王世豪说,镇上几家饭店做的鱼,不仅包括常见鱼,也有“高端食材”,而且用的都是“本地鱼”。“咱这儿养的冷水鱼也打响了名号。走,带你去看看!”他神秘地说。
毗邻故县水库,山脚下一处养殖场,年近50岁的村民李建华正往水池里投喂鱼食,引得一群群三文鱼跃出水面,一片欢腾。
深山里发展水产养殖,这可不常见。
“这里水质不错,政府前后投入近300万元打造、升级硬件,还经常派人来提供技术支持。养殖场年产量十几万斤,销往国内外,年营收100多万元。”李建华介绍,除了三文鱼,这个养殖场也养鲟鱼,在当地聘请了5名工人打理。
而在8公里之外,他还开有另一家养殖场,占地40多亩,以鲢鱼、草鱼为主,“镇上像我一样养鱼的,有三四家。”
时光流逝,山乡蝶变。25年前的故县镇,一些村子像东庄村一样吃水难。如今,独特的冷水资源开发如火如荼,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在相关科研单位的技术加持下,故县镇的致富梦被唤醒了。
它因水而富,也因水而红。
今夏,故县镇窑瓦村西子湖畔,一处纯天然露营地吸引了不少网友专程来打卡。
来到西子湖,只见青山环抱,波光潋滟。湖边,正在为“西子栖迟”星空露营项目忙里忙外的杜学忠向记者介绍,除了“自带流量”的自然条件,周边的人文风物很吸引人,交通条件也不错。他打算投资近200万元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露营地,“游客在故县镇不仅要吃得好,还要‘留得住’!”
“立足西子湖水利风景区,未来,故县镇将着重发展文旅产业,致力打造豫西康养水镇。靠山,也能吃‘水’。”王世豪充满憧憬。
本报1998年6月4日关于东庄村的报道《东庄札记》。
“三山”今昔说
春风唤醒每一寸土地
□李岚
回想当年,去东庄村采访是一段深刻的记忆。我们感慨,那里就像是一个完整而静止的动力系统,只待一个唤醒的“动力”,便能飞速运转。
如今,一直靠山吃山的东庄人住进镇上的新房,开启了新的生活。新家园毗邻故县水库,他们搞水产养殖、办“斗鱼”大赛、做“全鱼宴”、发展湖边露营,大办文旅产业,靠吃“水”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是什么唤醒了东庄人?
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内陆山区的开放意识不断增强;是脱贫攻坚的强力推动,给了群众告别贫困的底气;是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让基层政府的办法越来越多、群众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如春风唤醒每一寸土地,东庄人阔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东庄已醒,更让我们对中原大地千百个“东庄”的明天充满期待。
(作者为1998年本报“三山行”伏牛山采风报道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