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④ | 新“石头记”

时间:2023-12-27

微信图片_2023122710124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成利军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唯独在太行山南麓的济源这一段变得尤为神奇——

  黄河中岛屿甚多,唯独这一段的西滩岛上有人住、有村庄,名叫西滩村;黄河自古沙多石少,唯独这一段,岛屿周边滩涂上时常会留下很多图案各异的河卵石;黄河上水利工程甚多,唯独这一段,比肩分布着小浪底和西霞院两个大型水利工程,堪称世界奇观。

  早在25年前,本报就以《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为题,对坡头镇西滩村村民郑仁书独具慧眼,将河卵石简单处理后再赋予一个别致的名字,使黄河奇石一举成名进行了报道。12月22日,记者再次寻访故地,看这里的石头又唱出了哪些“新歌”。

五色石.jpg

  记者来到西滩村,不同的是,由于建设小浪底、西霞院两个水利工程,原西滩岛部分被淹没,西滩村村民也从当年的小岛搬上了岸,住进了别墅风格的三层小楼。见到已74岁的郑仁书时,他正在自办的家庭奇石馆里欣赏把玩,《黄河母亲》《大河落日》……每一件“作品”既妙然天成、趣味横生,又饱含着浓浓的黄河文化。

黄河母亲_20231227074247.jpg

  《黄河母亲》

舞者_20231227074210.jpg

  《舞者》

小猫钓鱼_20231227074134.jpg

  《小猫钓鱼》

  多年来,在郑仁书的影响下,周边不少村民投入到集石赏石藏石的行列中,黄河奇石由此也成为济源继“黄河三峡”“黄河船工号子”之后的黄河文化新符号,成名后的西滩村常常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奇石爱好者前来“淘宝”。

  人气旺加上风景美,该村将原西滩岛未被水淹的部分,打造成一个黄河风情主题的水上风景区,村里每年可收益50万元。他们还利用良好的大河风光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引进并入股一家电子厂,每年可分红20万元;再加上部分流转出去的土地,每年也能获得4万元租金。

  村民的营生则是“百花齐放”,务工、商贸、运输、养殖等都有。村党支部书记郑立波说:“由岛上到岸上,村里发生了大变化,逐步实现了‘五有’,即有标准卫生室、有合格医生、有主导产业、有集体经济、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水、电、路、有线电视、宽带、公交车‘六通’。”

  “除了分红之外,村里为村民每人每年还发放200斤面粉、50斤大米和10斤食用油呢!”依然坚守着奇石收藏爱好的郑仁书自豪地说,“现在好多家庭和单位都有摆放黄河奇石的雅好,表面上看是源于我村,其实展示的是黄河奇石所承载的黄河文化。”

  黄河既是历史长河,更是文化之河,黄河奇石犹如这条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珠”。说到石头,其实,在济源,黄河文化还孕育出了另外两粒“珍珠”——五色石和盘石。

  在距黄河不远的邵原镇小沟背村有一句俗语:天上星星多,地上石头多。这里说的石头就指五色石。作为女娲补天等创世神话的发源地,这里的五色石相传就是女娲补天遗留下的“补天石”。

  记者在小沟背村看到,这里的五色石遍布山谷,大如房屋,小如磨盘,呈银白、赭红等不同颜色,在阳光下美不胜收。2008年,以五色石为依托的“邵原神话群”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独有的五色石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现已被开发成小沟背生态旅游区,曾经因石发愁的小沟背村现在因石得福。“当导游、开饭店、办民宿、卖特产,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甩掉了穷帽子。”该村党支部书记田全红说。

  在济源克井镇,还有另一种独特的石头——太行盘石,此石用作雕刻砚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韩愈曾写下歌颂盘石的《天坛砚铭》。如同万年不老的黄河,经过世代传承,用盘石雕刻的天坛砚,不仅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如今更获得“中国十大名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荣誉,成为济源展示黄河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济源市文化馆副研究员李睿芳说:“我们将继续以石为媒,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谱写好新时代的‘石头记’。”

p67_s.jpg

  本报1998年6月10日关于西滩村的报道《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三山”今昔说

  奇石何以能“聚宝”

  □悦连城

  黄河之畔,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因石头而变得与众不同。曾经贫瘠的滩涂区,如今却凭借黄河奇石这一资源,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黄河文化需要挖掘与传承,旅游与文创是重要抓手。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黄河奇石不仅为西滩村村民带来了财富,也成为外界熟悉、了解黄河文化的窗口。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保护好、宣传好,只是“探宝”的第一步;发展好、利用好,才是“用宝”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看,西滩村的故事,给更多地方发展特色产业“鼓了劲”:只要充分发掘本地特色资源,敏锐感知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即便是石头,也能“聚宝生金”。

  常言道,“思路一变天地宽”,转变发展思路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西滩村这段新“石头记”,正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写照。在这里,黄河奇石不仅聚集了财富,更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尝试表明,看准了方向、把握好时机,文化资源完全有可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我们期待,更多地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聚宝盆”,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  

责任编辑:彭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