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1年,郑州大学特聘教授胡庚申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从生态翻译学概念的初探到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建构,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生态翻译学研究已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以河南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典范。作为“源地在中国、成果惠全球”的中国本土原创翻译理论,近年来,生态翻译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际留学生来华学习、在豫研究。他们身上又有哪些故事?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大河网联合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生态翻译学研究院共同推出“从生态翻译到生态家园”(Hugs-Class → Global Family)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走进国际生态翻译学“教—学—研—用”的前沿胜地,聆听他们的故事。今日推出第四期:《“我是伊朗第一个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博士生,一定要把它学习好、传播好、践行好”》。
大河网讯 何为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伊朗籍留学生赛义德认为:“教师是一把钥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不同于其他博士留学生,赛义德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一线教师,更是伊朗第一个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博士生。
“在南京理工大学取得国际贸易学硕士学位后,我回到家乡伊朗。后来又回到中国,在云南一所师范学院学习中文。不知不觉间,我在中国已走过八九个春秋,对中国的热爱坚定了我在中国继续深造的决心。”近日,在郑州大学生态翻译学研究院,和记者聊起自己与生态翻译学结缘的经过,赛义德娓娓道来。
赛义德(左一)
“我喜欢语言,英语、汉语我都喜欢。虽然汉语是世界上公认最难掌握的语言之一,但我仍在努力学习。”在赛义德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学习其文化。“因为我喜欢语言,所以我也热爱翻译,因此在申请来华读博期间,我选择了从未接触过的专业——生态翻译学。”赛义德告诉记者,生态翻译学不仅是一门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既有系统的生态翻译专业知识,又有丰厚的中国生态智慧,更是运用生态翻译而“译有所为”,旨在传播和践行绿色的生态文明理念,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态翻译学。
交谈期间,记者了解到,赛义德在来河南读博之前已经有过丰富的教学经历。“我曾在土耳其等多个欧洲国家教英语,也积攒了一些教学经验,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发源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别样的经历让我收获满满。”在郑州大学读博期间,赛义德与其他国家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一样,由导师胡庚申教授安排承担一学期的助教任务,边学边教、以教促学。“生态翻译学的一些理念比较抽象,虽然学习生态翻译学已两年有余,但仍有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学习,完成助教工作有助于我加深理解,也可以帮助我查漏补缺。”赛义德告诉记者。
赛义德与同学分享教学心得
跳出舒适圈,进入新领域,对于赛义德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还年轻,喜欢迎接挑战。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也曾遇到不少困难,但在导师的耐心讲解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我还是一一克服了。”在赛义德眼中,导师胡庚申教授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更是他人生的榜样。“大多数人在胡庚申教授这个年纪就已经选择‘躺平’了,但他不同,仍然笔耕不辍,沉浸在学术研究之中,凌晨两三点还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在学术生涯里,我要向他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赛义德是伊朗第一个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博士生。“这一特殊身份让我深感使命在肩,尤其是师从生态翻译学创始人胡庚申教授。”谈及毕业后的打算,赛义德告诉记者,自己将继续从事生态翻译学的博士后研究,并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把生态翻译学推广至中东、欧洲等世界各地,尤其是自己的家乡——伊朗。“我是伊朗第一个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博士生,换句话说,未来我也将成为把生态翻译学引入伊朗的第一人,为此我感到十分荣幸,一定要把生态翻译学学习好、传播好、践行好。”
赛义德(左一)和同学玛缇娜
“目前,我正忙着撰写两篇学术论文,‘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更好地传播伊朗文化’正是其中一篇的主题。”赛义德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把生态翻译学引入伊朗,他除了经常与自己在伊朗的家人和在土耳其的同事们沟通交流,还开始了相关的具体研究。“我现在在河南留学,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比如波兰、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代表了一种文化,我对新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未来,除了教师,我还想尝试不同职业,把生态翻译学基本原理和生态翻译理念应用到各个领域。”赛义德最后说。(赵汉青 杨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