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甲骨文是生生不息的汉字和汉语的鼻祖,也是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素材。如何能尽快破译甲骨文是无数专家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甲骨文破译的重点和难点在什么地方呢?大河网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甲骨学首席教授宋镇豪,一起来听听他怎么说。
商量旧学、培育新知,对甲骨文考释要抱持敬畏之心
甲骨文是中国独特而最早的成文记事遗产,宋镇豪认为甲骨文考释,要在“成文”的认知上研精覃思,重视“文”的词位推理法,即通过全面整理相同及不同类组卜辞文例,确定相关字的词位、词性及语境,同一语境下词位相同的不同字,其词性必相同,词义必相类,可由已知推未知,结合甲骨字体构形及商周金文简帛等文字流变的分析,釐析上古汉语语法,参以传世文献,旁搜远绍,钩沉文字与史的表里,实征殷商考古发现,使一批同词位、词性、语境、词意的甲骨文字的释义得到集群性坐实。
“日本著名甲骨学家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日本东京汲古书院,1971年)一书的第577-588页,附有‘通用·假借·同义用例’,大致也是通过甲骨卜辞中有关文字的词位与词性比较,以确释甲骨字义。仔细一读,必会收到很多启迪。”宋镇豪建议。
他认为,对甲骨文考释要抱持敬畏之心,要提倡尊重前人学术成果,商量旧学,培育新知,意在达识。要重视甲骨文字释读的严谨和规范性,甲骨文释读不单单是识字,更在于揭示古史的真实,应谨饬把握甲骨文为早期“成文”记事遗产的固有特点,全面详尽掌握史料,重在追索中国上古史的未知,多层面聚焦复杂风云下的殷商社会发展进程,窥探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场景,特别是甲骨文遗产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根脉,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延伸历史轴线。
仍面临不少问题,甲骨文考释要经得起学术与时代的检验
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已经迈过了“小学”识字阶段,留下的一批未识字中,有许多是早已失却传承的淘汰字,今据上下文,其字理字义大体可知。
甲骨文字考释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宋镇豪告诉记者,当今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面临不少问题,如项目设置重复,选题碎片化;有纯据构形而不屑于文例、词位、词性、语境、词意辨析,乃至有主张不据字形而望文生义附会当今的汉字者,研究难以形成共识,弊端明显,很难说水平较过去大有提高。研究呈现以道德良知坚守传统学术规则与任性率意自我拔高的两分趋势;甲骨文字考释怪象不少,或拾陈蹈故,以讹传讹;或标新立异,过度解读;或繁琐考据,故作艰深;或不拘字形,纯以今字定古例;或只偏重字体构形,然而回到甲骨卜辞中却根本读不通。甚至趋于忽视利用甲骨文考订殷商文明与历史文化精神,其实后者才是甲骨文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
再者,考古出土整坑甲骨所拥有的组类属性,与同出考古遗物遗迹的年代界定,是研究甲骨组类分期的重要依据,但这些年来遭遇的学术态势恰恰是不可思议的轻视与冷处理。即就甲骨文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来看,这本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学术性和权威性是第一位的,但缺乏资质把关,疏于严格审查监督,出版门限太低,有失控趋势,劣质书泛滥,误导读者甚剧。更甚者,对甲骨文遗产缺乏敬畏之心,方向迷失,假伪充斥,胡乱造字,恣意炒作,欺世盗名,各种出版、展览、文创,名为普及,实则趋利,乱象频起,情何以堪!
“甲骨文字考释是一门体系性学科,甲骨文的知识在甲骨文之外,甲骨文内容涉及环境学、动植物学、人文地理学、人口学、医学、建筑学、天文气象学等方方面面,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更深刻了解其真谛,否则讲不透、研究不深。”宋振豪认为,“应该把握好甲骨文史料的第一性与真实性,随意曲解或改变原始资料,都是要不得的。当前尤应通过甲骨文考古出土地层情资、坑位与甲骨瘗埋层位叠压状态、共存陶器类型分期,正本清源进行科学分析,返璞归真,化繁从简,破解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总之,甲骨文考释要经得起学术与时代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