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中华文明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也是人类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全国两会期间,本报邀请参会的代表委员及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高质量建设中华文明标识工程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敬请关注。
游客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传承弘扬殷墟甲骨文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
“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也成为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几天前,备受瞩目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世界从此又多了一个瞭望商文明的重要窗口,3000多年前的商代生活图景变得可触可感。”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透过殷墟博物馆,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生动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发展的手工业。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自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让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
“甲骨文是殷墟考古发现的‘重中之重’,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也成为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马萧林说。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动甲骨文保护整理、文创开发,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在马萧林看来,传承弘扬殷墟甲骨文,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关键在于加快构建保护利用体系,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更好地让甲骨文“活”起来。
首先,要夯实基础,完善甲骨文研究阐释体系。整合集中研究力量,建立国家级或多省联合的甲骨文研究中心,深入推动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等跨学科协同研究,围绕殷商文明历史研究、甲骨文字识别解读、甲骨文时代价值阐释等重点课题,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提升甲骨文研究阐释水平,提炼甲骨文蕴含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其次,深挖内涵,构筑甲骨文展览展示体系。依托河南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场馆资源,策划推出一批重要展览,创新展览展示手段,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展示甲骨文研究成果和中国文字起源发展进程。
此外,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甲骨文转化利用体系。策划殷墟古都之旅、文字起源之旅等特色主题游径和文旅产品,推动甲骨文融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将甲骨文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文化创意+甲骨文”的方式,开发更多爆款、网红文创产品,让甲骨文更具时代亲和力和文化生命力。
“同时,还要推进跨界融合,建立甲骨文传承传播体系。”马萧林说,加快筹建开放共享的甲骨文项目库、数据库等资源平台,加强全媒体、数字化传播。组织编写甲骨文教材和普及读物,开发甲骨文普及课程,推动甲骨文进教材、进校园。借助“大河文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文化交流项目,拓展甲骨文对外传播渠道,提升甲骨文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
着眼整个商文明探究历史活化石
——访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顾万发
“中国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是我们理解和认识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3月5日,记者就如何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连线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顾万发。
顾万发说,殷墟博物馆新馆前不久开馆,新馆在展出殷墟文物之外,还展示了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商代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文物。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文旅新名片,应该把几个商都遗址联系起来,着眼于整个商代文明的研究与阐释。
顾万发表示,商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来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商文化中的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等,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源头。
“商文明涵盖了中华文明五大特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顾万发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郑州亳都建立者商汤的“座右铭”。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组合,特别是金覆面、金泡等器物,是商代中期考古的首次发现,这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商人创新文化的实物体现。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的源头,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顾万发说,殷墟甲骨文很伟大、很了不起。甲骨文记录了商王活动、政治决策、天文观测、宗教仪式、经济贸易等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商代晚期汉字文明趋于体系化。在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等发现了甲骨文、朱书文字。研究发现,殷墟甲骨文与郑州商城出土的甲骨文和朱书文字一脉相承,这与郑州作为商代早期都城“亳都”、殷墟作为商代晚期都城的历史轨迹不谋而合。《尚书·多士》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作为一种档案,对商王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郑州商城遗址发现的甲骨文比较少,主体有可能是随着都城迁徙搬走了,或者埋藏在地下,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发现。
顾万发建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很丰富,宣传推广甲骨文,讲解每个字的意义很重要,同时把甲骨文所表现的其他诸多文法知识、反映记录的文化史等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读者,同样重要。甲骨文的造字方式,有象形等造字法,“六书”与其一脉相承,每个字都有一段故事。可以说,中国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是我们理解和认识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加强考古成果转化讲好殷墟故事
——访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 赵清荣
“塑造殷墟博物馆独有的殷墟研学品牌,真正让广大游客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开馆首日,游客们反馈,一是刚到博物馆就能认识三个甲骨文‘天邑商’,二是觉得整个展览庄重大气、很震撼。”3月3日,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新馆开馆的第二天,有4900余人在公众号上进行预约,大多来自安阳周边地区,青少年占比约45%。
“新馆的定位就是集保护、收藏、展示、研究、宣传多功能于一体的一个商文明博物馆、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以殷墟为起点和基石,来溯源整个商文明的脉络,展示商代在都邑建设、青铜铸造以及成熟的文字体系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赵清荣说,这正是新馆要凸显的主题。
近年来,围绕殷墟开展的多学科合作和科技考古研究成果丰硕。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筹建过程中,相关部门始终将保护珍贵的考古成果放在重要位置。
“新馆一楼‘车辚辚马萧萧’车马遗迹主题展的23座车马坑,都是整体套箱运过来的。到了展厅之后,我们为它们进行了现场修复加固,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也能让观众在观赏保护展示成果的同时,感受到修复工作人员较为完整的修复过程。”赵清荣介绍。
如何运用“新”科技讲好3000年前的“老”故事?赵清荣举例,在车马坑展厅,他们运用投影技术和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展现。“在‘又见天邑商’数字特展,我们打造了一个集灯光、图像于一体的沉浸式的演绎空间,通过多轨道大门的装置引导游客走进一个核心的展陈空间,穿越回3000年前,与商王武丁进行‘对话’。”赵清荣说。
赵清荣表示,殷墟博物馆新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下一步,他们将做实研究,做好阐释,讲好新时代殷墟故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加强考古成果的研究和转化;加大阐释力度,用博物馆语言和多种科技手段生动地讲述商文明故事;塑造殷墟博物馆独有的殷墟研学品牌,真正让广大游客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
用数字化保护好传承好甲骨文文化
——访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高峰
“甲骨文蕴含着丰富的造字智慧和文化价值,急需将冷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大家喜闻乐见并愿意参与的普惠文化服务。”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登录一个网站,扫描一个二维码,就能快速查询到需要的甲骨文资料。如今,甲骨文作为一门冷门学科已被数字化“焕活”,开始进入智能化时代。
“给你‘剧透’一下,实验室和安阳市政府、中国社科院、腾讯公司、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等联合发起的‘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即将发布。”3月2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峰向记者介绍,“我们现在要从源头开始去做保护和传承的工作,用数字技术高保真、更真实地把甲骨片实物还原,比如运用超越人眼识别的多光谱等超高精度采样技术,尤其是微痕提取和三维图像技术,代替较为传统的墨拓和拍照。”
高峰认为,数字化采集和“焕活”甲骨文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要跟时间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流逝,3000年前的甲骨片持续在风化、腐蚀,所以要在甲骨片被完全破坏掉之前,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抢救。这就需要各大甲骨文馆藏单位、博物馆、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甚至全社会介入,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2023年4月,该实验室发布了面向大众的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吸引公众了解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变。
高峰坦言,甲骨文蕴含着丰富的造字智慧和文化价值,急需将冷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大家喜闻乐见并愿意参与的普惠文化服务。
“即将开放的‘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让原来看不清的甲骨文能够看清,让以前看不懂的甲骨文能看懂。在小程序里,也有造字这个模块,就是把汉字的造字机理和先人的智慧搞清楚,再去进行创造性转化。”高峰说。
高峰最后呼吁,希望教育、文旅、人工智能等更多行业人士加入甲骨文传承队伍,大家共同努力,让古老的甲骨文“活”起来,真正走近大众,焕发生机和活力。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春”字甲骨文以“木”“日”“屯”为组合,“木”和“日”表意,“屯”既表音又表意,是形声兼会意字。原意指春阳抚照,万木滋荣,后延伸至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aracter “春 (chūn)”comprises“木 (mù)”,“日 (rì)”,and“屯 (tún)”.“木”and“日”convey the meaning,while“屯”serves both phonetically and semantically,rendering it a compound character combining phonetic and ideographic elements. Originally,“春(chūn)”signified the warmth and radiance of the spring sun,fostering the growth of plants. Later,it came to denote “spring”as the name for the first season among the four in a year.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
漫画甲骨 | 殷墟甲骨的最初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