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三月三,拜轩辕”。缘何说黄帝是华夏儿女的血脉之根、精神之魂?他对中华5000年的文明有哪些贡献?为何说他是我们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慎终追远,寻根拜祖,在甲辰龙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召开前夕,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知根知“理”》特别策划,带你全方位了解黄帝,鉴往知来,探寻华夏基因密码。
黄帝传天地之心,为黎元立命,结绳阐化,教民稼穑,开物创法,功垂万世,宏恩加于天下,淳德育于万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民族精魂,也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和文化基因。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奠基人,混一寰宇,肇端发源,推动中华民族的向心凝聚,黄帝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纽带,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人文共祖。黄河源出昆仑,流灌九省,既哺育流域内的民物,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造就底蕴厚重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延续不断数千年,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源,孕育了灿若星河的思想,赓续了中华人文精神,磨砺了厚德自强的民族品格。黄河文化不断吸纳流域内外的优秀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展现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淋漓磅礴的元气,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一、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精神象征
黄帝时期已经初具早期的中国国家形态,黄帝统一黄河流域诸部落,建立了最早的统治机构,带领华夏部落进入大一统的时代,让统一成为五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由此形成“黄帝文化”,既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又催动一代代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且将继续成为赓续中华文脉、凝聚民族兴盛的精神力量。
(一)混一寰宇,肇造区夏,开创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基因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黄帝经过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结束了炎帝与蚩尤时期生灵涂炭的乱世,“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实现了寰宇混一。黄帝以武力征伐强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为维护诸侯间的和睦,黄帝“合符釜山”,联盟各个部落,实现天下一统。从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可以看出,黄帝并不是发动兼并战争,而是为了维护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这是最早的国之雏形,奠定了最早的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基因和“同根同源”的民族文化心理。
黄帝确立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而且“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五帝本纪》)”。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机构的运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树立了典范。在君臣关系上,黄帝推行“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商君书·画策》)”,制定了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行为规范。黄帝选贤任能,命仓颉造字,伶伦造律吕,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术,容成造历,宁封子作陶器,等等,各尽其能,促进科技文化的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黄帝不但重建了天下的政治秩序,而且在社会生产、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律历制度等方面大力改革创新,实现了中国社会形态原始部落向奴隶社会的转型,促成中国以农为本的历史新格局,成为中华文明晨曦中的一缕灿烂曙光。黄帝为政勤劳,巡狩天下,未尝停歇,足迹遍布治下的广阔领土。《五帝本纪》载:“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司马迁在《史记》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三皇五帝世系,以黄帝为五帝之首,并将其置于夏、商、周、秦、汉的历史叙述脉络之中,体现了明确的大一统历史观。
(二)德洽群生,泽被万世,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国古代的典籍都道出了黄帝文化以“仁德”施恩于民,造福于民,为中国社会治理的“仁政”“德政”提供最早的政治智慧。《庄子·知北游》载:“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史记·五帝本纪》记:“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韩诗外传》言:“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 黄帝还将德政施于周边部族,《尸子》载:“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黄帝重视对上天的祭祀,“郊雍上帝”,“拜祀上帝于明堂”,黄帝谨守天道,顺应自然法则,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这是圣人治国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文明延绵数千载的内在原因。黄帝的宽厚仁慈、注重德治的思想对儒家祭祀文化影响深远。《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中华民族的道德认同和根源传承,对敬天法祖的传统有着自觉的责任担当。
黄帝是华夏民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带领诸部落之间从事生产活动,逐渐交流与融合,不管是诸夏,还是夷狄,都是黄帝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当时与黄帝并存的部族众多,如炎帝、蚩尤、太昊、少昊等部落,黄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结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氏族部落大融合。黄帝作宫室,让各部落民众避寒暑;钻燧生火,让民众吃熟食;造舟车,减轻人力。通过发展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凝聚了华夏民族,推动中华民族向更高级的社会文明前进。
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既彰显大一统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又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于右任说:“黄帝不仅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抑又为中国文化之创造者也。”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华夏始祖,对黄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既是统治者确立其合法性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三)创制垂教,法施生民,成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共祖
黄帝创制垂教,法施生民,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极大发展,强化了族群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正义》说:“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黄帝发展“黍、稷、麦、稻、菽”五谷种植,奠定了农业生产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黄帝教育先民凿井、蚕桑、丝织、冶铜等技术,让经济生产能力达到空前水平,改善了先民的生活状态。黄帝造秤做斗,权衡度量,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黄帝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创制者,不但构建了中国最基本的礼乐体系,而且让礼乐思想成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礼乐文化也因此成为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书》:“盖五帝之乐,莫著于黄帝。”黄帝之乐对儒家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逐步发展成文化意涵丰富的祭祀活动,儒家文化也正是在承袭黄帝礼制文化和乐制文化的基础上,将黄帝文化中的“敬天法祖”思想推广到人伦大用之中,并将之发展为礼仁互本的行为准则,形成礼乐思想和礼乐体系,这既是对黄帝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黄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黄帝创制的礼乐体系,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历史长期以大一统为国家认同的基础。
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
黄河,流经中国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流域涵盖了今天的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源远流长,延绵不绝,是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的“连续性”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
(一)源远流长,延绵不绝:黄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新石器时代阶段,黄河文化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方式,黄河流域出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李伯谦称仰韶文化在这一时期已经进入到“古国”阶段,并且认为“仰韶文化古国是军权、王权相结合的王权国家”。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地区的文化演变已经出现相对完整的形态。
夏、商、周时代发展出具有文化传承内涵的人文地理区系,尤其是文字的出现,并且将文字铭刻在青铜器之上,让文化的传承具有权力的象征。青铜器既是黄河文化的物质遗存,也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展现。黄河文化另一重要代表是“河图洛书”的出现,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数千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民族、国家观念。周朝之前的国家形态是城邦体制,周朝开始则是城邑国家的体制,农业文明是黄河文化的基础,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天地之道的社会秩序。
历代诗词中不断歌颂黄河,如王安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苏轼:“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黄河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从秦汉的大一统时代到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与大融合并存的时代,黄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对立、互动、互融,使得“汉文化”和“汉民族”逐渐定型,并发展为多民族共居的大一统国家,伴随政治的大一统的结果是经济的繁荣,文明形态更为丰富,各个文明形态之间有冲突,也有交流融合。
(二)经天亘地,木本水源: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
黄河之水天上来,悠悠黄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以止,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在黄河文化的融摄之下,儒释道等诸多思想和文化共时存在,共同建构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地理格局来看,文化和思想上的繁荣和互动增多,突破不同文明区域间的静态形式和地理空间限制,形成一种“中心—边缘”的等级差序地理格局,这也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模式。秦朝完成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对黄河流域的文化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统一标准,如度量衡、文字、货币等,这促进了全国文化统一,还修建了众多的道路和运河,加强了黄河流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隋朝的大运河工程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为黄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无论是盛唐气象还是大宋风华,其繁荣底色都是基于黄河文化的繁荣。元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为疆域内的各族群间的交流消除了地理的界限,从而让黄河流域内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更加广泛和深入。明清是对黄河文化内涵、精神、传承等方面形成影响最大的历史阶段,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再局限于各个民族之间,而是表现为跨区域、跨民族的交流,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南北之间的文化融合逐渐取代东西向的文化融合,这其中既体现为权力阶层南下促使游牧与农耕融合与交流,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彼此融合。黄河文化逐渐奠定其中华民族的根脉地位。
(三)天人合一,百川汇聚: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黄河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文化特质,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百川汇聚,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融摄性的最佳体现。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以黄河为精神指引,奔流不息,勇往直前,段炼了坚忍不拔、拼搏自强的民族品格。这种开拓进取、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正是黄河文化的集中体现,黄河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
黄河文化以其开阔的胸怀,吐纳万方,融合西北文化、中原文化、东北文化等众多区域的元素,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深厚的创作题材,是中华民族不断迸发新活力与魅力的源泉。“唐音”“宋调”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汉承秦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封建王朝,它的兴起和繁荣对黄河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黄河流域成为汉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长安和洛阳分别成为西汉和东汉的都城,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隋唐两宋的文化发展中,黄河文化一直担负着引领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的中心枢纽。近代中国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黄河文化本着广博的包容心态,不断吸收和学习外来的技术和文明,并以此增强自身的力量,获得了浴火重生的发展。
黄河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价值观念的体现。文明伴随河水,气势博大而绵延不绝。黄河文化将中国的农耕文明推向世界顶峰,让中华文化流向东亚乃至世界各国。黄河文化赋予中华文明根脉和灵魂,孕育一代代“黄河故事”,这些故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统一,不断汇聚成不可阻挡的中华文明,贯穿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源头活水,长流不息。
三、结语
昆仑苍苍,河水泱泱,中华文化悠且长。炎黄创制,人文渊薮,中华精神慨而慷。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支柱,是中华文明绵延长远的核心与基础。新时代的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以百川汇聚之势,推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奔腾绵延。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范先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宋朝丽、孔令环、秦玉、靳瑞霞、尹松鹏、马培红、任梦一、范先立、张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