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千年前的商人一起“劳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节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然而,“劳动”一词并非1949年后才有,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劳动”。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经研究发现,早在殷商时期,商人就以汉字字形传达出对“劳动”的理解,可以说,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五一”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求解商人如何“劳动”。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中华文明长久以来有重视劳动、记录劳动的传统,这在甲骨文中就能窥见一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许可介绍,务农是古代中国最常见、最基础的劳动形态。“农”字的甲骨文,表现的就是一个人手拿着农具耨除去田间草木的劳动状态。
许可介绍,商代的劳动者,一般称“众”或“众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常设展中,一片甲骨上就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的记载,意思是某年十一月,商王命令‘众人’耕种土地,并占卜询问此次劳作会否丰收。”许可解释。
渔猎也是商代重要的劳动生产活动。甲骨文中的“鲧”字,就是手持钓竿钓鱼之形,即双手张网捕鱼。人们习惯用网捕获动物,还有表示捕鸟的、捕兔子的,后来它们分别逐渐演变成“罗”和“罝”字。《诗经》里的“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和“肃肃兔罝,施于中林”等句子中就包含了这两个字的本义。
许可说,手工业在当时已发展成社会经济的独立部门。“在甲骨文中出现了‘工’字,常用来指手工业劳动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工人’一词,如《荀子·儒效》中‘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其含义和现代汉语中的‘工人’大致相同。”
商代最先进的手工业技术门类当数青铜冶铸。甲骨文和西周早期金文中都出现了用双手将熔液从倒置的容器里浇灌至范具中的字形,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状态。
许可认为,无论是农业、畜牧业、渔业还是手工业,早在数千年前,中国社会就有了专业的劳动者,甚至形成了如今所谓的“供应链”“产业链”。
刻在基因里的“劳动”记忆
从甲骨文字形看,3300年前的商人就已经把“劳动”的场景和记忆契刻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
“甲骨文里有‘劳’字,会意字,字形上面是两个‘火’,下面是一个‘衣’,甲骨卜辞中多用作地名。有专家认为,这种字形指人在灯火下缝衣,以表‘辛劳’之意,《诗经》中那句‘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和唐代诗人孟郊笔下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都有此涵义。”中国文字博物馆助理馆员刘浩说。
尽管甲骨文中没有“劳动”这个词,但是商朝已经有了很多劳动工具。刘浩举例,比如“父”字,从字形来看,就像一只手拿着一个石斧,说明石斧是当时的劳动工具之一;比如“男”字,它是一个“田”加上一个“力”,说明“力”是当时的一种用来发土的农具,是耜的前身;再比如“刈”字,字形描绘了用镰刀收割禾苗的样子,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在使用镰刀一类的工具收割和除草。
甲骨文里还有很多与“劳动”息息相关的字。比如他们用火烧掉丛林杂草,开始捕猎和耕种,所以有了“焚”;而“衣”则与一些缝制的劳动有关,比如用刀裁剪衣物,进而引申出意思为“规划”“初始”的“初”。
许可介绍,战国时期,楚国人书写的“劳”字,上面是两个“火”,下面是一个“衣”,正承袭自甲骨文;而下部从“力”的“勞”字,始见于战国晚期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和西汉时期的马王堆简帛文献中。研究发现,从“力”的“劳”形是秦汉文字中的主流写法。
“劳动”的连用最早见于《庄子·让王》篇:“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这句话中的“劳动”与“休食”对言,指“活动身体”。《后汉书·方术列传》中也有类似表达,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后来,传统医学典籍里也有类似用法。
3000年岁月流转,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并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而“劳动”的故事也仍在继续书写……
“每个你 了不起”甲骨文致敬劳动者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丛博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向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顶端新闻特别推出甲骨文致敬劳动者“每个你 了不起”相片形式系列海报,致敬劳动者。
5月1日这一天,值得我们用相片形式定格纪念,相片落款“May I praise you”这一表述,既可以用陈述语气表达“五月,我要夸夸你”,也可以用疑问句形式呈现“我可以表扬你吗?”表达对劳动者的双重赞美。虽然现代社会中,拍照使用滤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劳动者们本身“发光的生活,不必加滤镜”。
此次系列海报精选了工、教、医、火、车、农六个甲骨文,分别代表工匠、教师、医生、消防员、司机、农民这六种职业,以图中小字说明职业特性。顶端新闻书法创作者@李红涛以甲骨文书法为载体,挥毫泼墨,书写了这六种职业的甲骨文,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现代的光彩。这些闪闪发光的甲骨文作品,不仅展现了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精神,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热搜”带动文创产品“热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中博热搜榜日前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考古遗址博物馆前30榜单”,其中,殷墟博物馆位居榜首。4月28日,记者来到殷墟博物馆,还没到“五一”假期,馆内已是游人如织。游客们畅游场馆,触摸伟大的商文明,寻觅中华文明起源密码。
记者注意到,殷墟博物馆一楼礼文宫文创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商纹饰戒指、青铜纹饰手链、甲骨文服饰、青铜摆件……款式多样的文创产品,一眼看去,满满都是殷商文化元素。
殷墟博物馆一楼礼文宫文创店里商品琳琅满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之甜 摄
“热搜”带动文创产品“热卖”。“殷墟博物馆文创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了,礼文宫每天顾客不断,今年清明节假期,满冰柜的文创雪糕在两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我们正在沟通增设冰柜,为迎接‘五一’假期做准备。”安阳市三叠层博创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阳告诉记者。
文创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在设计产品之前,先对馆藏文物进行学习研究,从青铜器上提取多款纹饰,并以亚长牛尊、妇好鸮尊、甲骨片、玉鹅、玉虎等,以及一些饕餮、玄鸟等文物为原型进行再设计,目前涉及的文物有20余种,创制出100余款文创产品。”殷墟博物馆文创设计师刘航琪告诉记者,他创作的源泉就是馆藏文物,游客和网友感兴趣的文物,均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二楼“伟大的商文明”展厅,一头憨厚可掬的陶猪深受游客喜爱。这只陶猪为泥质灰陶,两只大耳朵,眼睛向外凸起,短短的鼻子,嘴巴张开,十分可爱。殷墟博物馆文创运营团队以此为原型制作了陶猪公仔,粉色的公仔有着圆圆的眼睛、大大的鼻孔,呆萌可爱,受到消费者青睐。
每件文创产品都是文物故事的延续。“每件文创产品上都有典型的殷商符号,比如甲骨文‘福’字雪糕、亚长牛尊雪糕、国潮服饰等都很有特色。”徐阳说,从殷墟博物馆开馆至今,他们已经进行了文创产品的三次迭代创新,接下来会围绕游客和网友关注的“明星”文物进行创作。
设计团队一方面充分彰显文物特色,另一方面征求网友和游客的意见。“比如,我们正在对‘亚长’的青铜手臂进行文创,在网络平台征询大家的意见,很多网友积极参与。”徐阳说。
殷墟博物馆文创还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融合,让产品既有古典文化的美,又契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我喜欢这条带有青铜纹饰的丝巾,黑白色系跟我今天这身特别搭!”付过款,北京游客田玉慧立刻戴上心仪的丝巾。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以文物本身为出发点,搭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配色,加上萌化、打破重组等创意手法,使文物活化,古今融合,让游客可以将文物从博物馆‘带回家’。”刘航琪说,下一步,他们会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文创新品研发中,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男”,由“田”和“力”组成,表示用耒耜在田间耕作。因农耕者多为男性,故以“男”作为男子的称呼。
甲骨文“夙”,描绘了一个跪坐的人,双手捧着月亮,表示人在早上月亮还未落下时便从事劳作,以体现时间之早。
甲骨文“牧”,手持鞭子放牛之意,本义是放牧。
甲骨文“耤”( jí),描绘了耕地的人手足并用,以耒(lěi)发土耕田的情景,本义是耕作。
甲骨文“劳”,字形上面是两个“火”,下面是一个“衣”,有专家认为,这种字形指人在灯火下缝衣,以表辛劳之意。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for “劳 (láo)”features two Chinese characters“火(huǒ, fire)” above and one “衣(yī, clothing)” below. Some experts believe that this character represents a person sewing clothes by lamplight, symbolizing hard work.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诗话甲骨文
“众”字的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三人,上面是“日”,表示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说文解字》:“众,多也。”后引申为一般、普通、众多等含义。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烈日炎炎当空照,三人辛勤汗水浇。
一夫难挑千斤担,多众拾柴火焰高。(诗/文清风)
漫画甲骨
商朝农田开荒记
商时期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开垦一块荒地可以连续耕种三到五年,人们一年到头都在忙碌于农业活动。
讲解员:贞人宾
漫画:王伟宾 文案:李茜茜 杨之甜
校审:刘浩(中国文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