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上涌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助力产业上下游发展呢?今天的《链上新突破》一起走进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梁钰杭:烩菜是河南人桌上的一道家常菜,而“河南烩菜式的研究院”大家有听过吗?在郑州高新区的这个实验室里,聚集的就有传感器企业、物联网企业的工作人员、大学的教授、还有行业协会的从业人员,在这儿,每一个传感器新品的诞生,都离不开他们“烩菜式”的研发模式。
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工程师 王栋:确实跟咱河南烩菜一样,很多料,很多人,有豆腐,有粉条,每个人的职责不一样,功能不一样,但是又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和谐地在这个锅里组合在一起。
随着传感器越来越智能,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越来越交叉,光靠一家来做研发,研发周期就会被进一步拉长,产品量产就会变得遥遥无期。
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海永:就像我们一季度完成的这个激光气体传感器,它就涉及了光路、结构、电路、工艺这些方面,还有程序算法等等,我们就集合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部分,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激光气体传感器这道“菜”来说,食材有了,还需要运用好的“烹饪手法”实现“美味度”的提升。产业研究院里,汉威等企业重点攻克调节激器波长来提高气体测量精准度的难关,新威光电等就发挥各自所长,综合这些高精尖的技术形成终端模组,推动终端报警器产品批量生产。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任红军: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最终实现了“一升一降”,比如把设备的灵敏度从百万分之一提升到十亿分之一,同时还把产品的价格从200多万(元)降到了100万(元)以内。
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 田雨:咱河南讲究一个“中”,就是把各种菜慢慢炖,慢慢熬,调和到一个非常好的味道。我们也是各取所长、跨界合作、不断磨合,最终将成果最大化,市场价值最大化。
平台赋能、上下游企业优势互补,人才汇聚助力,河南的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的创新生态“枝繁叶茂”。龙门实验室与中硅高科、麦斯克电子等企业联合攻克了电子级多晶硅提纯关键核心技术;墨子实验室聚焦半导体光芯片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技术攻关;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中试基地、河南省微电子中试基地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弥补传感芯片制造短板,跨领域融合的创新平台给产业链带来了新气象。
【记者观察】“烩菜”的魅力在于“融”,让不同食材优势互补变得可口。“烩菜式的研究院”也是如此,让不同链条环节的“最强大脑”跨界合作,逐个击破研发难题。这几年河南制造高端传感器的企业成倍增加,而像河南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究机构也不甘落后,三年间新增超过50家,科研和产业的“相伴相知”,推动了更多新质生产力在河南智能传感器产业中不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