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豫”见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4-06-22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就是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又重新被宋神宗启用,去汴京途中的作品。以洛阳、开封为交通枢纽的运河水系,连接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唐宋人在出行时,首选是这条运河。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恰逢大运河申遗十周年,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带你走进大运河河南段,一睹千年运河的前世今生。
古老商都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惠济桥位于郑州北四环外的惠济村,是郑州最古老的石拱桥,始建于隋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大运河郑州段又称通济渠,惠济桥正是建于通济渠之上,既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珍贵遗存,也是古城郑州千年变迁的重要见证。

image.png


惠济桥是一座由青石雕砌而成的三孔拱桥,东西走向,长40余米,宽约5米,桥两侧共有18根石栏杆,每根栏杆顶部皆“蹲”着一只姿态各异的小狮子,惟妙惟肖。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惠济桥所在的通济渠郑州段也成为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后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image.png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的第一批重点工程,汴河遗址公园是展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其以中心位置惠济桥村为核心,以南北向通济渠故道为轴线,通过运河遗址展示、历史场景模拟、运河文化体验、博物展览馆等方式,重点围绕漕运规划、运河仓储、隋唐古都、多元文化交融等文化主题,深入阐释大运河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道口为啥被人称为“小天津”?
提及安阳道口,你一定会想起美味的道口烧鸡。但是你知道吗?紧邻大运河的道口,在明清时期则是豫北重镇,往来商贾云集,贸易兴盛,被人称为“小天津”。

image.png

位于道口的大运河滑县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古称白沟,最早修建于公元204年,隋朝时期成为大运河永济渠段,明代改称卫河并沿用至今,曾持续通航1800年,是华北平原上连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此段现存原生态古河道8240米、古码头9座、古城墙3000余米、历史街区古建筑1000余间,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昔日航运的繁荣。
在道口运河历史文化展览馆,一枚枚宋代的钱币见证了古时道口贸易的繁华,锈迹斑驳的清代铁锚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航运盛况。

image.png


大运河穿境而过,给滑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将运河文脉延续?近年来,滑县利用道口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先后建立了运河历史文化展馆、同和裕银号旧址展馆、古镇民俗展馆,含祭祀文化、仓储文化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示的大王庙文化园等公益性展示场馆,使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得到了系统展示和有效传播。
如今,大运河滑县段已形成北有运河森林公园堆青织翠,南有西湖波光涌金叠银,西有特色农业园区演示四季风华,东连繁华市井、辐辏人烟,一幅大美运河人文风光画卷正徐徐展开。
解开一千多年前古人的“存粮密码”
在古代,人们怎样才能保证陈年谷粮不变潮发霉呢?在位于浚县大伾山北麓的黎阳仓遗址,这里蕴藏着一千多年前古人的“存粮密码”。

image.png

黎阳仓是隋朝的国仓之一。隋唐时期,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都先集中在黎阳仓,然后经黄河或者永济渠运往洛阳。由于黄河与御河之间并不通航,从黄河来的漕船过黄河后卸船,需经过陆运转运至黎阳仓,再装船入御河,向北运往华北的边境地区。

走进一个仓窖内,建筑基址、仓窖、夯土台基、排水路便映入眼帘。据冯宇介绍,隋唐时代的粮仓是地下仓储式,所有仓窖都是口大底小,是当时广泛使用的一种粮仓制式。
古人存粮的黑科技,主要是靠芦苇席、谷草和草拌泥。仓窖坑底采用硬质木板拼接平铺,周壁采用竖向木板由下而上拼合固定而成,同时在窖口周边均匀地设置多个柱础用于设立木柱,窖底中心设中柱,用木椽连接,地面以上做圆形伞状窖顶,然后可能用苇席铺底,用谷草、草拌泥围墙搭顶,用来防雨防水、防热防潮、防霉防虫等。
如今,游人可以走进这里近距离观赏,一睹黎阳仓的辉煌历史。
古代“国家粮仓”里都有啥?
在洛阳,有两个隋朝时期国家级粮仓,分别是回洛仓和含嘉仓。
回洛仓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仓城设有东西两个仓窖区,各由十字形道路将其分为4个独立的存储区。根据仓窖分布规律推算,整个仓城约有700座仓窖,每座仓窖储粮约50万斤,总储粮量约3.55亿斤,目前已探出仓窖220座。

image.png

回洛仓遗址总面积约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展示有复原后的回洛仓城南北城墙和内部的十字形道路,1处完整的仓窖挖掘现场和4处不同发掘程度的仓窖遗址,用于展示仓窖整体、地表及半剖面形态。
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之内的皇家粮仓,沿用至宋代。考古勘探结果显示,完整的含嘉仓城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有400余座仓窖,每座仓窖储粮约50万斤,总储粮量约2.5亿斤。目前已探知仓窖287座。

image.png

如今展示的含嘉仓160号仓窖于1972年发掘清理,是含嘉仓迄今发现的最完整、储量最大的仓窖遗存。该仓窖现存大半窖的黑色炭化谷子,还出土有一块铭砖和少量灰瓦、铁器、瓷器残片等遗物。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特别是大运河开凿以来,物资流通更为便利,所以古代建造国家大型粮仓多选择于此。这些粮仓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赋税制度、仓储建筑构造以及大运河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佐证价值。
大运河开封段最耀眼的明珠
如果说大运河曾经是一条美丽的水带,那么沿岸的城市就是这条带子上的明珠,而开封州桥就曾经是最璀璨的一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东京城一隅,画卷中长达1/3的画面描摹的是汴河两岸的繁盛情景。汴河就是连接大运河的一段,又称汴河、汴渠。

image.png

北宋之所以定都开封,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汴河漕运的畅通是分不开的,北宋灭亡之后,受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汴河的作用大减,并很快断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
2018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进行发掘。经考古工作者持续努力,州桥遗址的真容已完全显露,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河道两侧的石壁,石壁上祥瑞图案与《东京梦华录》记载完全一致,可谓历史照进现实。

image.png


目前揭露的北侧石壁顶部距地表深度约6.8米,石壁通高5.3米,东西长21.2米,雕刻纹饰的石块有16层,通高3.3米,有3组图案。整个石壁每组为一匹海马和两只仙鹤环以祥云组成,长度约为7.5米。整个石壁推测共有4组图案,长度约为30米,每匹海马头部还长有“独角”。
州桥还是北宋东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标识,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image.png

通过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州桥遗址见证了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发掘、保护与展示,对讲好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顶端新闻


编辑: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