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央媒观豫 | “汶”到永城 “玉”见王庄

时间:2024-08-09
学习时报 

  “汶”到永城 “玉”见王庄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2023年度考古新发现年度考古新发现

    王庄遗址出土的瘦长体背壶

  永城王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王庄,2023年4月该遗址开启首次正式考古发掘。遗址东西宽500米,南北长1300米,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遗址中部发现一座环壕遗迹,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8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发现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贵族墓地,证实这里是一座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高等级聚落,出土包括玉、石、陶、骨器在内的丰富文化遗物。王庄遗址是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在河南境内的首次发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独特的葬俗葬制、显著的礼制内涵。

  兼容并包:王庄遗址体现豫东地区史前文化的多元因素。“大汶口文化”距今5800—4400年,是史前时期海岱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文化中心区在黄淮下游的鲁中南泰沂山脉附近,分布范围包括山东全境及皖北、苏北、豫东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除零星遗存外在河南境内从未发现过大汶口文化的大型遗址,因而此次永城王庄遗址的考古发现就显得殊为重要,它证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时该文化影响范围已抵达豫东地区,并在当地形成具有等级色彩的大规模早期社会组织。

  王庄遗址出土的壶、豆、鬶、背壶等陶器的形制都与山东大汶口文化同类器十分接近,墓葬中墓主枕骨变形的现象、随葬獐牙勾形器及动物牙齿的习俗也都与山东大汶口文化较为一致,因此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隶属东夷大汶口文化系统无疑。但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一是王庄遗址出土的瘦长体背壶、鼓形壶等器类不见于其他同类遗址,成组出现的小型带盖红陶鼎也很少见。二是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器多在烧成以后施以彩绘,有红彩、黑彩等,这在以往较为罕见,具有一定的礼仪内涵。三是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葬俗独特,盛行侧身葬,单人葬墓主多居于墓室北侧,随葬器物占据墓室主要位置,以及墓葬间的“有意打破”现象等,都不见于其他同类遗址。

  因此,王庄遗址史前遗存代表着大汶口文化中期的一个新的地方类型,改变了以往豫东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格局。王庄遗址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这一带为古代江河淮济间的通衢之地,是连接华夏族群、东夷族群与苗蛮族群的地理要冲,这决定了王庄遗址史前文化极具多样性,也意味着史前时期豫东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之地。

  “有意打破”: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的独特葬俗。大汶口文化高等级墓地是2023年度王庄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之一,此次发掘主要集中在村中发掘区,在约1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23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其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已发现的部分大体呈南北向三排,东西向五列。这批墓葬有合葬墓、单人葬两类,多数有木棺,随葬品极为丰富,出土陶器有鼎、豆、缽、鬶、壶、尊、盆、罐、瓮、背壶等;玉器有钺、镯、环、璧、瑗、珠、坠饰、穿孔玉器及绿松石等;石器有锛、凿、镞以及石圭等;骨器有簪、镞及鱼镖等,墓葬级别较高。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的葬俗较为独特,特别是该遗址所见墓葬间的“有意打破”现象,具有较为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与原始宗教内涵。所谓“有意打破”现象是指该地区先民在营建晚期墓葬的墓室时,会有意选址于早期墓之上并挖破早期墓室,但并不破坏早期墓的随葬品以及墓主骨骼,这样就形成早、晚两座或多座墓的墓主骨骼上下相叠,随葬品连续堆放的奇特现象。在王庄遗址发现多组大汶口文化墓葬相互打破,但每组墓葬都具有“墓室范围高度重合,墓主骨骼近于东西同一轴线上,上下层墓葬距离贴近且随葬品连续堆放”等特点。

  这种墓葬间的“有意打破”葬俗在大汶口文化中是前所未见的。目前至少已发现5组此类的“有意打破”关系。葬俗葬制是早期民族最朴素的宗教思想的反映,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原始的宗族与生死观念,因此可以推测此类“有意打破”关系墓葬的墓主或许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不过这些需要得到古DNA研究的证实。因此,王庄遗址的这批大汶口文化墓葬材料,对研究大汶口文化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等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玉石成礼:王庄遗址考古发现揭示豫东地区古代文明进程。史前时期,由于玉材稀少、玉料开采难度大、玉器制作耗时费工,玉器的使用局限于社会上层并逐渐成为社会权力与地位的物化表现形式,具备“礼制”内涵,从而发展为社会结构层级化与社会组织复杂化的重要符号。

  2023年度王庄遗址共发掘出土玉器150余件,这些玉器类别繁多、造型精致,其中不乏精美的手串、项链等成组出现的玉饰,特别是王庄遗址Ⅳ区M6出土的一组特殊的葬玉——“玉覆面”尤为引人注目。这套玉覆面由绿松石、玉璧、玉珠组成,出土时覆盖在墓主的额头与面部,推测缝缀于丝绸或布料之上。覆面是东西方都很常见的古代葬具形式,有金属、玉石、丝绸、麻布等多种质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以往学术界认为玉覆面的流行是在西周时期,王庄遗址的考古发现则证明其起源至少早至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葬玉较为常见,曾发现有将玉璧或玉玦置于墓主眼部的情况,但王庄遗址出土的较为完备的玉质覆面葬具则属首次发现。此外王庄遗址多座大汶口文化墓葬还出土了象征军事权力的玉钺,以及被证明为龙山时代玉圭源头、同样具有礼制功能的成组石圭等。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表现出鲜明的社会等级化现象,不同级别的墓葬在墓室规模、葬具使用以及随葬品类型与数量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而墓葬用玉最能反映墓主身份与地位的区别。大型墓葬用玉数量普遍较为丰富,墓主佩戴头饰、项饰、腕饰,或手执玉钺,都说明墓主是掌握社会财富与军事权力的社会上层。与此对比,部分墓葬只随葬少量形制简单的饰品,大多数小型墓并不随葬玉器,可见墓主地位相对较低。玉器使用的规范化与等级化促进其向礼器转变,玉器作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广泛参与早期社会活动,由此逐渐形成一定的社会制度,这正是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及向文明社会演进的重要标志。

  总之,永城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打破了以往豫东地区“无古可考”的历史,丰富了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区域文明的融合与交流,使得豫东地区早期文明演进的轨迹更为清晰。

微信图片编辑_202408090801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