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穿越9000年,远“骨”笛声吹奏出文明星火

时间:2024-08-21

来源:大河网

image.png

大河网讯 “这支笛子吹起来是什么声音?”8月19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博物馆,当有人尝试吹奏起一件笛子样式的文创时,传出的笛声仿佛在诉说一场8000多年前的隆重仪式——万籁俱寂中,族长按向骨笛的第七孔,风声、水声、芦苇声、鹤鸣声共作,高亢的乐声划破夜空,龟甲响铃随着舞蹈的节奏砰然作响,族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祈求年岁丰穰……

采访团打卡贾湖遗址博物馆。

今天,一起走进这个笛声悠扬的桃花源,看华夏文明的星火何以在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1500年时间里,在这片土地上点燃。

十一项“世界之最”点燃文明星火

提起贾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贾湖骨笛。

或许是为了模仿鹤鸣、吸引猎物,又或许是为了向上天祈愿、诉说心声,贾湖先民取仙鹤尺骨、锯截钻孔、修整成器,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和一项惊人的创造。

贾湖骨笛。

“贾湖遗址迄今共出土骨笛近50支,大多为七孔。其中部分骨笛可吹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而在此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才有五声音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曾七次主持贾湖遗址发掘工作,1986年,他亲自见证了第一支骨笛的发现过程,“贾湖骨笛的发现,有力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

内有大乾坤,小小的骨笛就这样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的历史。

但贾湖“之最”,远不止骨笛。

贾湖文化缔造的十一个“世界之最”。

采访时,贾湖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康国涛细数了贾湖文化缔造的十一个“世界之最”: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的“酒”、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的鼎形器、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

康国涛说,“这些‘世界之最’在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文明起源阶段的社会形态、文化艺术、生产水平、生态环境、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情况以及文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实证材料”。

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中国最早的农民,而且还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更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如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贾湖先民生活的温度,看到人类童年蹒跚前行的脚步。

隔着9000年时光,但向往的生活却一样

“贾湖人的生活究竟是一幅怎样图景?以什么果腹?和什么做伴?”用康国涛的话说,“富足”二字足以形容。

展区内,可以看到各式的陶器。

在贾湖村,随处可见墙壁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陶器,鼎、釜、甑、罐、钵、碗……它们仿佛仍冒着生活的腾腾热气,先民们将吃不完的稻米、水果以及蜂蜜等食物储存在陶罐中,放置在阴凉的树洞里。经过时间以及温度的洗礼,世界上最早的酒由此诞生,陶醉了一个又一个日子。

“遗址是我们解读过去的锁钥。”康国涛介绍道,考古工作者用浮选法,在贾湖遗址的部分房基、灰坑填土标本中找到了上千粒炭化稻米,80%以上已经和野生稻有了明显区别。此外,贾湖遗址中还出土了诸如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加工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构成了从耕种到收获再到谷物加工的一整套物证链条。

在1500年的漫长时光里,贾湖先民建筑房屋、狩猎采集、驯化家畜、制作陶器、耕种水稻、结网捕鱼、纺纱织布、酿造美酒……正是因为粮食出现了剩余,富足的物资让贾湖先民把这片土地打造成一个自得其乐的“鱼米之乡”。

“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重新书写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完全依靠、顺应自然,转为尝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业经济也开始逐渐由攫取型转化为生产型。”康国涛说,贾湖区域内地势低洼、水源丰沛,大片的湿地、广阔的草原,以及天然生长的野生稻群,为发展农耕和畜牧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基础,这标志着贾湖先民在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采访团在博物馆内进行采访。

“不同于博物馆,遗址是过去的人们曾生活过的地方。”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留学生喀秋莎来自白俄罗斯,她认为,虽然与贾湖先民所生活的地区和时期不同,当了解到他们如何种植水稻、酿酒、和动物生活在一起时,她能感受到相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到贾湖,对光明网记者王蕾来说,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她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距离,相信不论是先民从远古走到今天,还是我们今天从现在再去追溯这段历史,这样的相遇,对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都是让人感觉自豪的过程。”

在贾湖先民曾耕作过的土地上,高粱正迎着微风静待丰收的季节,生长着崭新的希望。纵然隔着9000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望见那时的日升与日落、播种与收获。

契刻符号记录下人类童年对世界的哲思

“日月星辰为何有起有落?风霜雷电为何变幻莫测?”面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人类在惊叹、敬畏的情绪中学习探索世界的奥秘。聪明的贾湖先民观察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萌发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并将收获的惊喜刻进“一”“二”的笔触里。

“种种考古实证材料表明,以丰富的物质生活为基础,贾湖先民已构建起多彩的精神文化。”康国涛说,音乐、装饰、契刻符号、宗教祭祀,贾湖先民的生活完全不是贫瘠乏味的原始景象。

“墓葬,是通往贾湖先民精神世界的最直接路径。”据介绍,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骨器、石器、陶器等器物上发现17个契刻符号,经碳-14测定距今约8000年,早于殷墟甲骨文4000多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康国涛说,“这些契刻符号中的太阳纹符号,反映出贾湖先民对太阳的观察、认知与原始崇拜。”

“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贾湖先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不仅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将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康国涛表示,作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贾湖遗址完整展示了9000至7500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向稳定农业生产过渡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最高成就。

贾湖遗址博物馆俯瞰图。

从空中俯瞰贾湖遗址博物馆,一座座别致的圆形建筑错落有致并以廊道相连,形似一滴水落入尘埃,9000年的文化在此绵延不断,发出时代回响。(董蕾/文 马绍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