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南报道(记者 仝瑞勤):在新砦遗址寻找打开“早夏之门”的钥匙,在二里头遗址解码“最早的中国”,在双槐树遗址感受恢宏的“河洛古国”,在州桥及汴河遗址印证“城摞城”奇观,在大河村遗址探秘房基屹立5000多年的奥妙,在殷墟发现迄今中国最早的文字……行走河南,跟着文物探源中国。
游客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参观 摄影 仝瑞勤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这里起步。从符号到文字,从祖规到礼制,聚落壮大成为王朝都邑,点亮了中华民族走向早期国家的文明之光。
“河洛古国”孕育“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在黄河与洛水交汇地不远处,坐落着距今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出土了大批仰韶文化时期文化遗物。
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 摄影 仝瑞勤
多位知名考古学家经考察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为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该遗址出土了一件国宝级文物——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这一骨质蚕雕艺术品,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为在世界文明中独具特色的中国农桑文明起源找到了确切的实物证据和时间节点。
在该遗址居址区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约1.8万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考古学实证材料表明,大约在5300年前,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足可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大河村“豪宅” 房基屹立5000多年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迄今仍保留着一方探坑,在灰坑、墓穴、窖穴之间,5000多年前的地基赫然可见。
大河村遗址发掘现场 摄影 仝瑞勤
大河村先民以木为骨、以草为筋,拌泥砌筑建成后,用火内外煅烧整个房屋,像烧制陶器一样,用“木骨整塑陶房”建筑工艺造出来的房屋很结实。
令人惊奇的是,这座50平方米、三室一厅“豪宅”的地坪为多层铺设,经过火烤,与现代的混凝土如出一辙。“木骨整塑”的房屋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1972年首次发掘至今,大河村遗址已发掘30次。该遗址包含仰韶、龙山以及夏、商四种考古学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考古发现了环壕、城墙和地震裂缝等重要遗迹,详细厘清了遗址的平面布局,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使得文明脉络越发清晰。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彩陶双连壶(复制品) 摄影 仝瑞勤
大河村遗址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当数彩陶,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峰。举世闻名的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瑰宝——彩陶双连壶和白衣彩陶盆即出土于此。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性遗址,大河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探寻早期中国文化印记的重要窗口。
众多“中国之最” 见证华夏文化魅力
网格纹铜鼎、乳钉纹铜爵、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件件镇馆之宝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乳钉纹铜爵 摄影 仝瑞勤
几代考古人经过60多年的持续发掘和研究,在二里头发掘出大量珍贵的夏代文物,这些实证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正从传说具化为真实的、可触碰的历史。而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二里头遗址发掘了许多“中国之最”,如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群等。其中,绿松石龙形器堪称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的代表,是华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 摄影 仝瑞勤
整件器物长约70厘米,由2300多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12组菱形图案象征着龙的鳞纹,还有蜷曲的尾巴、圆柱形绿松石和白玉组成的鼻子,龙眼呈梭形,眼珠为圆饼形白玉,形象鲜活生动。因制作精、体量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这件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一片甲骨惊天下 解锁商文明
青铜时代的巅峰、最早文字的渊薮、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安阳殷墟,名号众多。作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重要一员,殷墟已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基础,为还原商代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态提供了关键支撑。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示的各类青铜器物 摄影 仝瑞勤
殷墟遗址,是殷商文明的具象呈现。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录可考、并被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从1928年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挥出考古第一锹后,殷墟先后发现了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的甲骨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史记》中商代晚期都城的风貌。
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的记录,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超过16万片刻辞甲骨、约4500个单字,记录下了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刻辞卜骨 摄影 仝瑞勤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世界古代文明宝库的瑰宝,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河南发掘的遗址数量众多。近年来,河南深化文明探源、创新实践项目、打造优秀品牌,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了更多河南力量,以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