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焦作
-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 微信
-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 官方微博
-
手机扫码看微博
- 抖音
-
有趣、有爱、正能量...
- 手机版
-
随时随地看新闻
- 互联网举报平台
一个县的“奋斗四部曲”丨一村一县看中国变化③
时间:2024-10-02
来源:今豫网言
提起林州,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但提到红旗渠,不知道的人一定很少。
林州市,原名林县,河南省县级市,位于河南西北、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风景区、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大道、红旗渠火车站……走进林州,红旗渠的印记无处不在。从“战太行”的艰苦卓绝,到“出太行”的开放包容、“富太行”的繁荣发展,再到“美太行”的生态和谐,林州“有山有水有精神”,完成从风云激荡到共建美好的“奋斗四部曲”。“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2022年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他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翻开林县县志,首先看到的是林县人盼水、惜水、找水的历史。“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从1442年到1943年,500年间就有100多个年份出现大的旱灾,其中大旱绝收30多次。“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就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修渠前群众吃水困难,要跑到十几里外取水 图源:人工天河图片展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带领人民集中力量兴修水利、治理水土流失。到1959年底,全县建成天桥渠、淇河渠、英雄渠等46条引水渠道和要街、弓上、南谷洞等36座中、小型水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307个村、28万人的吃水难题,水土流失也得到了基本控制。正当人们乐观地以为缺水再也不是问题时,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大旱,境内江河几乎断流,开凿的水渠全部干涸。这年夏天,林县县委提出,从林县穿越太行山到山西,斩断浊漳河,将水引进林县,彻底改变林县的缺水状况,这个计划得到了河南省委和山西省委的支持。然而,引漳入林需要穿越千山万壑的太行山。在当时的条件下,其难度不亚于移走一座大山。但林县人民没有畏惧,他们抱定了“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信念,修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炸药自己配;没地方住,便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粮食不够,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缺资金,许多外出务工的林县人攒下几块、几十块,寄回来支援家乡建设……浊漳河两岸,太行山的峭壁如同刀削斧砍,林县人腰系绳索,足蹬悬岩,与大自然进行着生死较量,全县50余万人先后有30多万人次自带工具上山劳动。无数个闪亮的名字,永远镌刻在红旗渠的丰碑上。1969年7月,历时10个春秋,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线竣工。林县人削平了1250座山头,打通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被牵进来的“水龙王”,一举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1970年,中央批准林县为对外开放县,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不断来到林县参观红旗渠,纷纷为之惊叹。周恩来称其为“人工天河”,并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邓小平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带了10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影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红旗渠》首先放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一首《定叫山河换新装》,唱出了十万林县人十年青春的无悔付出。2021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红旗渠建设者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这条蜿蜒在太行山腰的红旗渠,不仅是一条水渠,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参观者在红旗渠纪念馆拍摄展出的红旗渠通水庆典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林州世代以来的缺水问题,更激发了林州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勇气与信心。修渠过程中,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施工的工队长、技术员,成为“出太行”的主角。改革开放春风拂面,林州人敏锐地抓住了建筑业的发展机遇。林州将传统优势建筑业定位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广大建筑工人走出大山,用一把瓦刀闯天下,开启了“千军万马出太行”的壮丽征程。林州建筑业大军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市、县,并打入中东、俄罗斯等国际市场。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众多知名国家级工程建设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林州企业拿了一个又一个建筑业顶级大奖。2015年,林州荣获由中国建筑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建筑之乡”称号。林州专门成立了建筑业发展指挥部,履行好建筑企业“首席服务员”的职责;实施月例会、月通报和奖励政策集中兑现工作机制,对建筑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林州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1.6%,税收占比47.3%。多年以来,林州一直有“三个60%”的说法:60%的农村青壮劳动力从事建筑工作,60%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建筑业,60%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自建筑业,林州人“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了致富的新路子”,成就了“五子登科”的美谈。然而,要想搬走“穷山”,只靠建筑业“一条腿走路”肯定是不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州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林州的工业经济迈上了快车道,汽车配件、煤机设备、铸钢、机械锻造等传统产业遍地开花,共同谱写了“富太行”的新篇章。进入新世纪,林州工业勇敢地迎接了转型升级的挑战。一批批投资大、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相继落地,钢铁、铝电、煤机、汽配、高新技术五大产业逐渐成型,成为林州工业经济的新支柱。企业规模不断扩大,500多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就占了近四成。林州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各级各类研发中心也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科技范儿”带来了新可能。林州人深知,要发展就不能守旧。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引领下,林州的装备制造、精品钢、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产业迅速崛起,向着百亿级生产基地的目标迈进。新兴电子材料等企业,也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成为林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奔富路上,听着太行山上隆隆的炮声、铿锵的锤钎敲击声成长起来的林州人,是难而不惧的勇士,更是敢为能为的志士。林州是一座精神之城,从道不尽的红旗渠精神,到南下干部谷文昌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再到石板岩镇供销合作社职工的“扁担精神”,既是物质上的创造,更是精神上的升华。林州大力实施红旗渠精神传承工程,抢救性挖掘保护红旗渠史料档案,红旗渠工程建设的政策文件、文字记录、影像资料、红旗渠建设者的口述历史等,成为可触碰的历史。2024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成功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红旗渠的红色基因即将实现数字化永生。依托红旗渠纪念馆及分水岭、青年洞、谷文昌事迹展览馆、扁担精神纪念馆、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等革命教育基地,红色培训研学有声有色,林州红色文化旅游愈加红火。林州,这座被大自然慷慨赋予壮丽山川的城市,不仅有着大山大水的雄伟气魄,更在细微之处绽放出群众家门口的灵秀之美。在城市,大力开展“百城提质”“生态建设”行动;在乡村,集中开展“全民动手、清洁家园”“四美乡村”“五美庭院”活动。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目前,林州民宿已达到800余家,建成止方村、高家台、漏子头等32处民宿集群,老百姓的腰包也跟着变鼓了。林州石板岩镇地处太行深山峡谷中,有着“中国画谷”的美称,已有中央美院等全国283家艺术院校在此挂牌成立写生基地,2023年年接待游客、写生人群500余万人次,旅游、写生经济收入13亿元。以绘画写生为主导的立体式文旅产业新业态,既守住了“流量”,又抢得了“留量”。抬头是蓝天,脚下是山河。位于太行大峡谷东侧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起飞区海拔1210米,相对高差800米,陡峰坡度60度,视野开阔,地标明显,便于领航。“飞向蓝天的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勇敢者”。依托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安阳市举办了数十次国内外重大赛事,一年一度的林州国际滑翔旅游节等活动吸睛无数,低空旅游、航空体验、飞行培训、航空俱乐部、通航展会等通航业务蓬勃发展,低空经济、蓝天经济的“新蓝海”,悄然到来。2024年2月28日,安阳市唯一一家省实验室——“蓝天实验室”正式成立。低空空域管理和应用、无人机系统及关键技术、无人机检测技术与适航审定,这三大研究方向,既瞄着蓝天,也瞄着未来。无论是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红色记忆,还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山川,或是那让人向往无限的蔚蓝天空,在林州,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故事,也都有着美好的现在和将来。当叩石垦壤的星火在历史长河中点燃不灭的精神火种,那穿山越岭的磅礴伟力,不仅引来渠水潺潺,更滋养了林州儿女坚韧不拔的性格与气魄。在这里,一项项新时代的“修渠工程”正铺展开来,一曲曲奋斗旋律正高声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