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聚“焦”岁岁安澜 黄河岸边唱起了“幸福歌谣”

时间:2024-10-27

41

大河网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在中华儿女的认知世界里,5464公里水流汤汤的黄河是“母亲河”,她千回百转,在中国地图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几”字。

黄河形成一个大大的“几”字。

“幸福黄河我的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焦作启动

仲秋时节,行走在黄河流域河南段,在这泥沙造就的膏腴之地上,传统与新生交织的气息总能扑面而来。10月25日,“幸福黄河我的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焦作启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歌谣在活动中有了生动的展现。

治理丨从“险在河南”到岁岁安澜

“我家门前有条河”是一段历史。

楼阁殿宇鳞次栉比,红墙碧瓦交相辉映,仿佛伸出手,就能抓住透过古树洒下的阳光……在焦作市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北岸,“敕建嘉应观”的朱红大门豁然开朗。

嘉应观被誉为黄河边上的“故宫”。

“嘉应观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河神庙,全国独有。”嘉应观景区讲解员陈利花讲起话来利落大方,更对这“万里黄河第一观”的故事如数家珍,“嘉应观不仅是集科学与艺术为一身的景观,更是半部治黄史,是从‘险在河南’到岁岁安澜的生动见证。”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

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止过与黄河水患的斗争。由于河南正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决口1500多次,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

“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到雍正元年(1723年)的两年多时间里,黄河先后在武陟四次决口,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淤塞了大运河,造成运粮困难。危急之中,曾随康熙巡河的雍亲王胤禛被委以重任,负责指挥武陟决堤堵口。”陈利花介绍道,嘉应观始建于1723年,是雍正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黄诸河龙王庙。

雍正亲笔撰文的御碑亭。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又命在嘉应观两侧建起东、西道院,让治黄大臣身临一线,确保黄河安澜。”陈利花说,“嘉应”是“嘉瑞长应”之意,是对海晏河清的期盼。

人民胜利渠。

治黄历史辉煌,传承任重道远。在武陟县,还有一座人民胜利渠,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的序幕。

随着河南从河防羸弱变成安全的地方,“黄河宁,天下平”——道尽了黄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联。

传承丨听见会唱歌的“黄河泥”

“我家门前有条河”是一曲声音。

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资源富集地。

演绎黄河号子。

“唉啊,唉哦唉,一女者贤又良,唉唉唉唉唉,唉数孟哩姜呀吭,呀啊啊唉唉唉吭……”在位于焦作市孟州市的黄河文化苑,孟州河务局黄河号子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牛玉贞正在带领“黄河号子”传承小组演绎黄河号子。

“2008年,黄河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黄河岸边辛勤劳作的先民。那时,在紧张、繁忙的抢险工地,在河道堤防工程、水利设施等施工时,河工们集体呼喊出的黄河号子,既是协调行动的指令,更是凝聚力量、提振士气的精神支柱。”曾在治黄一线辛勤耕耘32载的牛玉贞清楚地知道,这些和着滔滔黄河水、响彻云天的号子,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王建自编曲目《黄河岸》。

“黄河号子作为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不应仅仅被封存于档案馆内,而应以鲜活的方式传承下去,实现真正的‘活态化’保护。”和牛玉贞有着一样想法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王建,“独特的黄河泥埙也是先民们在黄河岸边劳动时的集结号,后来逐渐演变成吹奏的乐器”。

“制作泥埙的黄河土就来自武陟的黄河胶泥,黄河胶泥经过沉淀之后,非常细腻、有韧性,做出来的埙成品造型独特,音色更加浑厚圆润、沉缓悠长。”王建的信念是用黄河水和河泥,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

大河奔流,黄河号子、黄河泥埙的表演性虽然已经替代了功能性,但不变的是喊出的催人奋进的黄河力量。

发展丨人与水通过文旅共生交融

“我家门前有条河”是一种生活。

在孟州,随处可见黄河文化与生活融为一体

黄河从孟州市西虢镇进入焦作市,莫沟村则是镇上最耀眼的“明星”。这座曾经行将消失的村落,一天天在改变。

采访当日,走进莫沟村随处可以看见——泥土垛墙、青砖瓦房,碎石步道、水岸蜿蜒,窑洞民居错落有致。

依黄河而居,岁月静好、生活幸福是莫沟村村民苗树生所盼,如今,他的梦想已经实现。

“近年来,我们村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苗树生告诉记者,莫沟村“出圈”的原因是“生态修复”。

莫沟村村景。

不砍一棵树,不扒一间房,打造千亩湖面,改水改厕回收垃圾,岭湖相依、树水相伴,莫沟村给予其窑洞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最好的生态承载。

“农闲时,我们村民就来当讲解员,和大家分享我们村的幸福生活。”在苗树生眼中,黄河岸边的惬意生活就是家乡的一张亮丽名片。

“河”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特指黄河。世界上河流何其多,但有如此清晰指向性的,仅此一条。

黄河浩荡,奔流东去。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赋予岸边百姓创造更好生活的动力。(董蕾)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