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豫见未来|校企合作助推产教研融合,实现“超聚变”

时间:2024-11-08

  中国青年网郑州11月8日电(记者 李华锡)“超聚变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合作共赢’,在工作中深刻影响了我。无论是解决技术问题,还是与团队协作,都让我不断追求卓越,并推动着项目顺利完成。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在学术和职场中都有了更全面的发展。”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超聚变共建的实验室项目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张远刚道出了学习的感悟。

  11月6日,“‘豫’见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超聚变。超聚变公共及政府事务副总裁曹扬表示,数字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为了推动产教研融合发展,超聚变和河南大学、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牵头成立了全国绿色算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组成“双师”团队,通过梳理企业的工程项目,吸纳学生到生产一线,让教学在实践中落地见效。

  全国绿色算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于2023年10月29日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成立。共同体聚焦产业链对人才链的需求,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发挥河南省产业教育资源集聚优势,促进共同体内在算力领域产学研,着力在云原生安全防御技术、AI大模型国产化适配等方向进行协同攻关,培养一批胸怀家国、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复合型人才,聚力打造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紧密协作的国际知名产教融合共同体品牌。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就是共同牵头单位之一。

全国绿色算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超聚变供图

  校企共建培养,学生能力显著增强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林静静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生参与到与超聚变共建的实验室项目之后,各项技能都有显著提高。

  在技术能力提升方面,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她表示,学校每周二周四都会有企业应用技能培训,比如K8s集群安装部署、开发框架、大模型等,但之前都是灌输式培养,只知道要学习,不知道学完要做什么,主动性和掌握效果一般。“现在转变成了根据产品定位和业务目标,了解业务目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主动为了目标补充自己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她认为学生们在实际项目中遇到问题时,往往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工作过程中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进AI技术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资源,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上,学生也有显著提升。林静静表示,在实际项目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其他成员合作完成任务。这有助于他们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包括任务分配、时间管理和进度控制。

  她举例说,学校有应用管理后端开发小组,每天早上有晨会,跟踪工作进展及问题复盘,每周代码走读,提升编码能力,每月版本复盘,复盘遇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及项目管理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们的职业发展机会也增多了。”她表示,参与企业共建实验室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文化,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这些经历也会充实他们的简历,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我们有2021级学生已正式入职从事虚拟化和存储管理工作。”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李申认为,通过校企共建培养,学生在软件开发与测试方面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比如,学生参与算网融合创新项目研发与测试, 项目要求学生掌握AI算法和云原生技术,学生通过学习设计了其中关键算法,出色的完成了项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项目组中,除了我们的学生,还有几名河南师范大学学生,与名校学生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也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他说。

  超聚变员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师生与媒体座谈。中国青年网记者 乔佳新 摄

  理论实践相结合,更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和成长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曹利君在超聚变项目中担任软件测试员的角色。她表示,在学校与超聚变的共建实验室中显著提升了多方面能力。

  参与XaaS测试项目,学习了自动化测试、功能测试、黑盒测试……提高了她对于测试的实践操作能力。身为测试,在实际项目中,需要面对各种问题,需要与开发进行沟通,并解决此次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她的解决问题与沟通的能力。

  此外,在测试团队中,同学们进行了分组,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此次测试任务,提高了她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超聚变中,了解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和工程师们一起工作,也提高了我的职业素养。”

  曹利君说,超聚变工程师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她举例说,在对短信服务进行测试的过程中,需要对模拟器的网关进行配置,然而具体的操作过程并没有详细的文档来予以支撑,并且数据配置对于刚接触短信业务的她而言略显复杂。

  “此时,工程师会首先为我讲解这个网关的具体作用,接着再为我阐释如何配置这个网关,使我在了解了这个功能之后,能够更加容易地去完成网关的配置,从而对该功能进行测试。”曹利君说。

  张远刚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校企联合培养中,教师更倾向于理论基础和系统性知识的传授。解答可能更深入,关注概念理解和知识的全面性,风格上则可能更具引导性,鼓励思考和探索。而相比之下,工程师的解答往往直接针对项目中的具体问题,讲求实际效果。

  在他与超聚变的工程师合作时,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关注理论,更注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最终达到客户的期望,他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公司以“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种侧重差异使得两方在各自领域都能有效地提供支持,结合实际和理论,有助于更全面的学习和成长。”张远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