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群山巍峨,千峰竞秀。值此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大河网联合西部网、宁夏新闻网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重要山脉为线索,共同推出“巍巍大山 红旗飘扬——探寻一座山的‘精神密码’”系列报道,深入挖掘这些山脉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再次接受伟大长征精神的洗礼与熏陶。
大河网记者 朱丽文
11月16日,河南信阳何家冲,初冬的风吹过一株距今800余年的银杏树,满地金黄。
这,是一棵有故事的树。
90年前的今天,红二十五军2984人在这棵树下集结,西进长征。
长征出发当晚,电闪雷鸣,银杏树遭到雷击,树身被劈开一个焦黑的大口子,整棵树奄奄一息。但是在红军长征胜利后,它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裂口处长出一枝新芽。如今,那枝新芽已有碗口粗细。
时光飞逝,岁月留痕。
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何家冲种下红色基因,搭乘红色“集结号”,驶向新时代,更是在提醒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守护】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九十载岁月,九十年风雨。如今,何家冲这片红色的土地,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行走在何家冲,处处都能感受到革命的红色气息,三步一口红军井,五步一座红军碾……红二十五军军部以及军部医院都保存完好。
行走其中,偶遇的每一位村民都能娓娓道来一段长征故事。
铭记历史,我们不会忘记——
面对空前的白色恐怖,何家冲人仍然心系红军。
红二十五军转移到何家冲休整,百姓把何氏祠堂让出来,给红军作军部机关。
村民“何大妈”用自己的眼睛作“担保”,勇敢地冲在受伤休养的红军余占海前面,从敌人手里救出这个于她而言情同“儿子”的人。
是长征史,是一部军民鱼水情谊史,更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史。
“何大妈”的曾孙女何桂英,如今在村里任职纪检委员,她的身影经常活跃在何氏祠堂、银杏树下:“我现在是俺村的纪检委员,除了正常的工作,我还会经常来纪念馆这里,变身一名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曾祖母的故事。”
这些红色精神的宣传员和传承者,让长征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全体何家冲村民赋予了这片土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信念,他们决心守护好这片神圣的“红”,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何家冲的红色故事。
【相传】
90年前,不老的银杏树见证了红二十五军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回望历史,我们不会忘记——
从何家冲出发的红二十五军远征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多个“第一”和“唯一”:
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唯一增员的红军队伍,到达陕北时,增加到3400多人;长征中唯一创建了根据地、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的队伍,也是长征中一支最年轻的红军部队,大多数战士只有13—18岁,被称为“娃娃军”。
就是这么一支“娃娃军”却拥有无比坚定的信仰信念,他们西进甘肃,北上陕北,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90年后,这棵30米高的银杏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重走长征路的“娃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色研学活动带来了新时代的“娃娃军”,他们在深学细悟中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从红色革命故事中汲取强大力量,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这是历史赋予何家冲新的时代使命,让红色基因在春风化雨中代代相传。
眼下,一代代人正如这棵不老的银杏树一样,不断结出新的果实。
【回响】
如今的何家冲,已经变了模样,一幢幢明清古建筑风格的豫南古民居错落有致,旅游公路北侧为一带冲田,冲田北面为大山,历史文化建筑、红色遗址交相呼应,传承着乡村的历史文脉,赋予那抹红色更加鲜艳:
2004年何家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100多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全国第21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011年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0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何家冲村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全面带动老区群众脱贫、稳定致富,走出了一条以红色资源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何家冲模式”。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故里,到如今处处皆景、美丽宜居的灵秀之乡,红色血脉浸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重温历史,我们不会忘记——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84名战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胸怀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理想,肩负起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任,从何家冲大银杏树下列队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红军出发前的那个夜晚,让后人永远铭记,昔日军事重地的硝烟散去,红色文化早已融入何家冲人的生活,日用而不觉。
沿着当年红军长征时崎岖蜿蜒的山路一路向前,似乎看到了一条新时代的长征路,嘹亮的歌声依然在大别山上回荡……
统筹:张磊 王世洋 薛小磊
执行:朱丽文 韩淼宇 杜若森
设计:韩雨松
鸣谢:西部网 宁夏新闻网 信阳市委网信办 信阳日报社 信阳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