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游客在参观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甲骨窖穴。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
深化甲骨文研究助力文明探源
——访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国魏晋南北朝研究中心主任 潘伟斌
“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继续深化。”
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国魏晋南北朝研究中心主任潘伟斌。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魏凯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殷墟遗址宫殿区共出土刻辞甲骨16万余片,单体文字近5000字,能够释读出来的1500多个。”1月19日,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国魏晋南北朝研究中心主任潘伟斌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对研究殷商历史,揭示商文明意义重大。
潘伟斌认为,深入研究甲骨文,对助力文明探源有重要作用。
“要形成系统的文字体系,过程一定极其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创造,文字系统才得以逐渐成熟。”潘伟斌说,已发现的甲骨数量之巨、研究成果之丰硕,表明甲骨文是一种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功能完备、成熟发达的文字符号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意义重大,成果显著。“对殷墟遗址的持续考古发掘和对甲骨文深入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继续深化。”潘伟斌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这让潘伟斌倍感振奋,他说:“我注意到河南日报一直坚持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IP,除了深入浅出地阐释甲骨文学术成果,还推出了甲骨文漫画、精品文创,让千年文脉可感可亲,古老厚重的文化焕发新光彩,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时代担当。”
如何深化甲骨文研究,助力文明探源?潘伟斌建议,对甲骨文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文字本义的识读和破解,应该加强综合性研究,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深入探讨甲骨文的形成发展规律及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等信息,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更多理论和学术支撑。
引领文化自信新风潮
——访省人大代表、安阳市殷都区委书记 王磊
“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大邑商,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
省人大代表、安阳市殷都区委书记王磊。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殷墟甲骨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传承的不仅是文字本身,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文化自信。”1月16日,省人大代表、安阳市殷都区委书记王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甲骨文发现地的安阳市殷都区,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王磊介绍,在城市建设中,殷都区在设立多个甲骨文书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围绕甲骨文元素大做文章,打造“处处都有甲骨文、处处都有商文化”的城市环境,把殷都甲骨文之乡的招牌擦得更亮。
“我们还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数字时代’的展示方式,全面系统地展现商代晚期都城的人文风貌,让世界看到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的辉煌时代,让3000年前的殷商文明可触可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大邑商,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王磊说。
在王磊看来,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在宣传推介时深挖其文化内涵。下一步,殷都区将认真谋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鲜活的“讲好殷墟故事、传承殷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精心打造甲骨文特色研学品牌,开发更多富含殷商元素的文艺文创精品;加强宣传推介,全方位展现殷商历史文化,进一步提升殷墟甲骨文在世界的影响力;坚持以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为核心,围绕文旅特色内容,把厚重历史文化宣传出去。
尽管平时工作繁忙,但王磊还是会坚持阅读《河南日报》每周三出版的“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这个策划可以说是在新时代引领了文化自信新风潮,它综合运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文、海报、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让甲骨文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特别是甲骨文双语识字小课堂、互动小游戏等创意产品,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愿意参与到甲骨文的学习和传承中来。”王磊说,前段时间,殷都区还运用现代声光表现形式,让流光溢彩的非遗“盒子灯”与甲骨文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碰撞出了新火花。这些创新的传播方式,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路径。接下来,希望能与河南日报社携手,一道为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作出贡献。
让甲骨文焕发新生
——访省政协委员、安阳师范学院教授 韩啸
“跨界融合是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途径。”
省政协委员、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韩啸。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陈浩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出土的甲骨上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1月15日,省政协委员、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韩啸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不久前,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在安阳师范学院揭牌成立,标志着河南在甲骨文研究与文化历史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甲骨文的研究与传承工作,明确提出要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之前,韩啸曾建议河南组建省级甲骨文研究院,打造甲骨文研究高地。
韩啸说,长期以来,甲骨文研究呈现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研究平台。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整合省内研究力量和资源,着力打造集甲骨文考古发现、创新研究、价值阐释、传承弘扬、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目前,研究院正在整合甲骨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汉字文化体验馆、甲骨片陈列室(馆)等资源,并谋划成立‘全球甲骨文研究传承发展联盟’和甲骨文活化利用中心,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力求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韩啸说。
谈及如何推动甲骨文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时,韩啸认为,要利用好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研究好甲骨文文化,让甲骨文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科技赋能是关键。研究院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甲骨文的考释、识认。同时,通过数据化手段,为甲骨文研究收集更多资料。
活化利用是核心。研究院将设立活化利用中心,通过编写科普教材、创作文学作品、拍摄科普视频、动画制作等多种方式,让甲骨文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同时,策划殷墟古都之旅、文字起源之旅等特色主题旅游路线,以“甲骨文+文化创意”的方式,开发更多文创产品。
“跨界融合是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途径。”韩啸说,研究院将与海外文化教育机构、媒体等开展跨界合作,共同策划以甲骨文为主题的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同时,借助文化交流项目和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在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推广甲骨文文化,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彩实践
——访省人大代表、张仲景博物院副研究员 杨磊
“开发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寓教于乐。”
省人大代表、张仲景博物院副研究员杨磊。马绍坤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韶华 刘高雅
1月20日,省人大代表、张仲景博物院副研究员杨磊聚焦殷墟甲骨文话题畅谈看法,点赞《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对甲骨文传承和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杨磊认为,应该集合多学科力量,将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研究方法相结合,深入挖掘甲骨文的内涵。同时,通过虚拟博物馆、在线展览等数字化展示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甲骨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游戏、动漫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寓教于乐,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杨磊认为,可以编写专门的教材,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甲骨文,提升传统文化的素养。鼓励高校开设甲骨文相关的专业,培养一批专业的甲骨文研究和传承人才。
此外,她建议以殷墟遗址为核心,整合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集考古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景区,设置甲骨文文化展示馆、考古体验区、文化创意街区等,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旅游产品更丰富多样、更有内涵,更好地满足游客对品质化旅游的需求。
在阅读了《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后,杨磊点赞:“《河南日报》这一主题报道是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彩实践。系列报道通过多种形式,如图文、海报、短视频等,将古老的甲骨文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让读者深入了解了甲骨文。这种创新性的报道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杨磊说,这些报道通过多种形式,让甲骨文焕发新活力,贴近大众、深入人心、走向世界。该主题报道不仅展示了中国古老文字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漫画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