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政”解丨“人工智能+教育”怎么干?河南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时间:2025-04-02

24

大河网讯 DeepSeek成了“辅导老师”、人形机器人走进校园、人工智能挤进课程表……如果问当下最火的话题是什么,人工智能(AI)一定是其中之一,且这股“AI风”正在刮向各个领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强省建设。

人工智能具体如何赋能教育?将带来哪些改变?当AI走进课堂,我们该如何与人工智能同行?一起透过《行动计划》,来看看河南“人工智能+教育”的“计划表”和“施工图”。

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截图。

【目标】

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全链条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引领着教育行业的创新与变革。

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谈及人工智能等话题时说,深度求索(DeepSeek)、智能机器人等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是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成果,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

走进河南校园,人工智能正在和教育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学校通过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利用AI助教、VR实训及AI招生助手等手段优化教学流程。

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们依托智能化智慧教室与教学融合平台管理系统,利用AI摄像机实时分析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动作等多模态数据。

在焦作市实验小学,教师们则借助焦作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研修相结合。

……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智慧水利概论》助学平台。

“人工智能的加速渗透,需要我们积极做好准备并行动起来,以应对数字化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广建说。

《行动计划》明确,要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省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按照“基础教育探索,职业教育突破,高等教育推广”的定位,重点把人工智能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全链条。

到2027年,全省基本建成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人才培训体系、课程体系和高标准学科平台,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布局。打造若干助学、助教、助管、助研等特色应用模型,建设一批场景化人工智能创新基地、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与实训(实习)基地。在算法模型、算力调度、数智资源、数据治理等领域,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本土专业人才、领军人才。形成一批满足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科研创新需求的应用场景,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赋能教育强省建设的“新引擎”“加速器”。

【人工智能+教学】

推广人工智能在教学全场景应用

“真人+数字人”同堂教学、建成裸眼3D教室等智慧教室、搭建高性能数据中心和公共支撑平台……在郑州西亚斯学院,学生们可以体验沉浸式、互动式的课堂。

“我们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开展了系统性探索与实践。”郑州西亚斯学院创办人、理事长陈肖纯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学校将AI元素深度融入“教、学、评”各环节,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全流程,构建了一个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

郑州西亚斯学院用数字人开展虚实互动直播教学。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钰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教学模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从“单向传授”向“精准互动”转变。它促使教学场景、课程资源、教育评价等方面的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多元化,有益于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如何有效打通人工智能与教学之间的新路径?《行动计划》明确,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实施AI驱动教与学、数智课程资源建设等举措。如推广人工智能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与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的应用。探索AI情景式教学,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创设模拟仿真实验空间和实践环境,有效支撑教师实验实践教学。深度整合全学段教育资源,推动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苗圃资源、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和行业认证资源、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基础与前沿学科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形成覆盖各学段的数字资源库等。

马广建表示,通过AI情景式教学和动态学情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实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分层教学;数智课程资源库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推动“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此外,AI辅助作业批改、智能导师评价等工具减轻教师负担,使其更聚焦高阶思维培养。

【人工智能+学科】

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学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基石,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舞台,也是科技创新的交汇点。近期,中国多所“双一流”高校相继宣布扩招计划,在扩招方案中,学科交叉、人工智能、基础学科等词汇频频出现。

3月30日,河南省大模型及数字人教育应用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针对高校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鼓励高校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认知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资源交叉融合。

此外,《行动计划》还强调了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支持已有专业向人工智能方向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四新”专业,打造人工智能专业集群,支持建设基础好的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

“高校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的路径时,既要夯实人工智能思维和技术在学科体系中的全面植入与渗透,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李钰靖表示,为了适应人工智能与其他新兴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还要格外重视学科建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人工智能+人才】

开展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AI时代的加速到来离不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

《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层次教育体系,开展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全民终身学习深度融合。同时,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引进世界一流大学资源,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

张仲景机器人(1.0)发布现场。

今年1月,张仲景机器人(1.0)发布。据悉,这项创新成果是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及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作完成。

据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申意彩介绍,张仲景机器人(1.0)围绕《伤寒杂病论》进行研发,集成了教学考试、学生自学闯关测试、四诊数据采集、临床应用智能辅助诊疗、伤寒大家学术思想知识库等功能。诊疗时将以张仲景的辨治思维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中医四诊定量化采集,实现跨模态数据的融合,给使用者提供便捷的诊疗方案。

《行动计划》也提到,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融合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科技企业等校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活动,强化人工智能知识学习与场景实践体验。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构建‘政策—技术—生态’协同体系。”马广建建议,聚焦助学、助教等核心场景,开发适配不同学段的AI应用模型。同时,完善学科布局,推动政校企协同,建设区域性AI教育创新基地,促进资源互通与经验推广,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真的平衡,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行动计划》提到,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推进管理变革、辅助科学决策。夯实智能教育新基建,完善智能教育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规模试点,实施“人工智能+教育”领航计划,鼓励各地各校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科研攻关、毕业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部署助学、助教、助管、助研等特色应用模型,培育应用场景。按照“基础教育探索,职业教育突破,高等教育推广”的定位,科学稳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在人才聚集、产业聚集、资本聚集,且教育数字化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和高校率先布局人工智能应用试点,为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探索能落地、可复制、有效果的先进经验。(刘杨 张家祺)

编辑:祝萍  审核 :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