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信仰图腾,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紧密相连。2024年龙年是一次探索中国非遗文化中龙元素的绝佳时机。为此,央广网河南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寻龙记”系列报道,旨在深入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龙元素。我们将带领观众走进历史的长河,探访河南各地的非遗项目,探秘中华文化符号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央广网郑州2月1日消息 走进巩义市非遗研学基地,这里的一处非遗工作室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飘带萦绕、反弹琵琶的飞天,肃穆静立恬淡的菩萨像,气势轩昂的长征会师,灵动多姿的鸟儿……这些木雕形象静静地伫立于工作室内,伴随着木质的幽香,诉说着有关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历史故事。
这发源于巩义的木雕技艺,被认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巩义木雕。巩义木雕是集木匠、雕刻匠、漆匠为一体的综合性技艺,集合了锯、砍、刮、钻、铲、深浅雕、镂空雕等十几种技法。
陈廷昂正在对局部细节进行修光(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巩义木雕的第五代传承人陈廷昂,正在巩义木雕非遗研习社内,雕刻着一件即将完成的作品。这件高约半米的木雕作品,在陈廷昂熟练的技法之下,龙身蜿蜒曲折,龙鳞细腻入微,腾云驾雾,似隐似现,每一处都似乎在轻轻颤动,仿佛随时突破木材的束缚,飞向天际。 “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信仰图腾,作品以龙为载体,寓意中国之泱泱大国的繁荣昌盛之意。”陈廷昂说道。
自清代道光年间,以陈广法(巩义木雕第一代传承人)为主要代表,开始在今河南巩义从事木工雕刻技艺,以口传心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承至今,一直延续了陈姓五代手艺人,如今该技艺传承近200年。作为巩义木雕第五代传承人,陈廷昂从大学毕业便开始了他的木雕生涯。“但踏入这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心态也是经历了多次转变。”陈廷昂回忆起十几年前初入木雕行业的情形。
从没耐心到非遗传承责任感的产生,再到由衷的热爱,陈廷昂对记者述说着一路走来的心路变化,“我主要受家庭环境影响,并且父亲也注重培养我美术这方面的兴趣。刚开始坐不下来,觉得枯燥,静不下心。后来觉得没人去接这个接力棒的话,这个文化就断了,我觉得不应该丢弃。现在通过十几年的磨练,对我整个人的修养、情绪以及专注力都非常有帮助,现在我非常喜欢这个行业,感觉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雕刻龙鳞片(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以陈廷昂为代表的巩义木雕传承人,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刻画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雕艺术品。但是他们有着更广阔的理想和目标,那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焕发新生机。 “近些年我们开始做木雕创新,为了把这个非遗木工文化融入更多人生活中,特别是让小学生去了解木雕文化、木工文化,我们开始了校园非遗研学活动,让非遗文化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孩子心里,慢慢长大,提升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现在的陈廷昂更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教育者,能把木雕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部分学生鲁班锁作品(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木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术之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门古老技艺的影响。但是以往的岁月,木艺仅仅是作为一个工种,一种技能存在,并没有与教育联接起来。学生们对于木艺的了解仅限于物品的使用,而对于木制品是怎么制作的,用什么工具制作的知之甚少。”陈廷昂表示,希望通过木艺手工研学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传统木艺的大门,并切身去学习这门精彩的技艺,从中锻炼自己的动手、思维、美育等能力,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的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
“我妈妈昨天带我和我弟弟第一次来,来之前,弟弟说不好玩,但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在巩义木雕研学室内,一位小朋友这样对记者说道。
参加木工研学的学生(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民族自信日益高涨,国风国潮产品已经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非遗热”也日渐兴起。各地中小学校也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研学等项目,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之中。
监制:彭华
记者:张丽娜
制作:刘猛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