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郑州3月26日消息 “希望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家乡文化,未来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近日,河南省安阳市灯塔路小学的师生们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感受“商文明”。开馆仅半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成为文博爱好者的新晋打卡地。
春风浩荡催征程,奋楫扬帆正当时。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我们能够看到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景象,聆听“叮叮当当”的工业交响乐,感受铁路动脉连接国际与未来的强劲脉动。
这里,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兴盛,为安阳、洛阳、开封等古城注入新的活力;食品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发展,将原始的农产品经过精加工,转化为高品质的商品,畅销四方;而郑州的中欧班列,则在穿梭往来中,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舞台。
2024年,河南活力满满,“干”字当头劲正足。
文旅融合发展 流量变留量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作为黄河文化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文旅资源丰厚。
今年1月,河南定下“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今年是河南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突破年”,河南文旅如何持续“出圈”“出彩”?
洛阳有“中国牡丹花都”之称。2023年,洛阳文旅火爆,汉服“出圈”,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之一。在不少游客看来,去洛阳穿着汉服赏牡丹,是“最春天”的事。
游客身穿汉服在洛阳应天门景区拍照打卡(央广网发 张梦丹 摄)
3月21日,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赏花启动仪式举行。洛阳专门召开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会议,提出将在重点时段常态化开展景区延时服务,丰富景区沉浸式业态和消费场景,有效增加文创产品供给。
近年来,“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已成为洛阳新文旅产业的鲜明特征,“汉服”也成为洛阳文旅的重要标签。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梦一认为,洛阳汉服文化促进了河南省域文化形象在省外的更新,推进了郑州、开封等地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同时也为河南文旅打开了新思路,不再是做旅游、做文化项目、做文化活动的推介,而是抓住自己的流量密码,做文化输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以来,河南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助推河南文旅在保护与创新中绽放文化魅力。
作为“郑汴洛”核心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开封在河南文旅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旅强市建设走深走实,全面叫响“宋文化看开封”特色品牌是今年开封文旅发展的重点任务。
近段时间,万岁山武侠城的“王婆”出圈,为开封旅游业带来了“大流量”,这是开封文旅对“宋文化”创新运用的一大亮点。
龙亭区是开封的宋韵风貌核心展示区,游客接待量占全市70%以上。开封市龙亭区副区长王风来说,2024年,龙亭区将深度挖掘宋词、宋画、宋服、宋宴等有代表性的宋文化元素,同时推动清明上河园等景区加大节目编排和创新,整合宋都御街等优质文旅资源,探索年轻化、时尚化、沉浸式的新型文商旅融合发展模式。
2024年春节假期,开封文旅市场火爆(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安阳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作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近3000件(套)文物首次亮相。
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是当前安阳乃至河南撬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个新机遇。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游客需求,打造文旅新亮点,近日,安阳市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景区、洹河夜游、曹操高陵、安阳博物馆6个场馆推出夜游项目,全力打造“大邑商·夜安阳”夜游文旅品牌。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后,吸引不少游客参观(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挖掘文旅消费潜力,加快文旅文创融合,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成为高识别度、高传播度、高美誉度的国际知名文旅品牌;深入推动甲骨文保护整理、文创开发,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推进文旅资源整合,围绕黄帝故里、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中华文化IP,建设10条具有国际范、中国味、中原韵的精品线路。
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宋朝丽认为,当前,河南可以通过更多沉浸式体验,从情绪经济、场景经济和美学经济三方面发力,把河南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旅游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推动整个河南文旅市场的发展。
从田间到舌尖 “味蕾”产业蝶变
作为全国最大速冻食品生产和物流中心的郑州,以调味品、怀药保健食品产业集群为特色的焦作,农业基础雄厚、预制菜产业链条完整的新乡……
如今,河南各类食品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河南食品产业经济总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当下,河南各地抓住“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发展新机遇,在市场激流中跑出新速度。
地处豫中南地区的漯河,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多达13万人,当地每5个职工中就有2个从事食品行业。食品,撑起了漯河发展的“脊梁”,这里生产的食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漯河超前谋划建设了智能食品装备产业园(央广网发 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供图)
“很多人回忆说,红油凉面、北京方便面等食品陪伴他们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是‘80后’和‘90后’童年的味道。”漯河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销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飞说。
漯河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与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息息相关。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省内领先,年加工小麦600多万吨,占河南粮食加工量的15%;年屠宰生猪能力达2000万头,占河南的30%;优质小辣椒种植面积常年保持40万亩以上,优质花生20万亩以上……
在漯河,目前食品企业多达7000余家,其食品产业总规模占河南的五分之一。作为食品加工大市的漯河,近年来,当地食品加工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漯河一家有着30余年生产经验的本土食品企业,不断追求产品创新。“1997年,销往四川的鲜湿面腐败率约为4%,退货率较高。”该企业技术经理王红新回忆,“经过无数次实验,我们研发出生物保鲜酸调工艺,将鲜湿面的腐败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内,既保证了口感,又有效抑制了霉菌腐败,延长了货架期,为赢得海外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
鲜湿面生产车间接收到来自泰国的订单,正在进行大批量生产(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下一步,漯河将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着力打造3000亿级的食品全产业链和5000亿级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致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食品名城,走出一条适合本市特色的新型食品工业化道路。”漯河市副市长周剑说。
如今食品产业已在河南遍地开花。郑州一家速冻食品企业生产车间内,一道道整齐有序的全自动生产线有条不紊,从蔬菜处理、产品包制与分装,到自动冷库、冷链运输,整个流程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1分钟,近20万颗汤圆在生产流水线产生;1分钟,亚洲最大立体冷库吞吐货物4.5吨,约490件货物进出;1分钟,173辆冷链车行驶里程230.7公里;1分钟,5500箱面点被送往世界各地。”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创办27年来坚持创新,从最初的汤圆、饺子,已经布局速冻领域全品类研发。
大型工业自动机械设备正在生产速冻汤圆(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全国冻品看郑州,郑州冻品看惠济。思念所在的郑州市惠济区,现有速冻米面制品规上企业超2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占全国速冻食品6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速冻食品之乡”的美称。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驻马店作为农业大市,紧握粮食这张“王牌”,以“农头工尾”为抓手,一产“接二连三”不断融合发展。如今,驻马店已建成正阳花生、泌阳夏南牛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实现部、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
随着河南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郑州、漯河、驻马店等地的优秀食品企业正在不断涌现。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定向发力,聚焦休闲食品、冷链食品等,建立“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现代食品全产业链条,河南食品产业正朝着构建现代化食品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
“陆海空网”齐发力 交通提质赋能
如今的河南,高效且多元的交通网成为连接食品产业和文旅产业的重要纽带。
2023年,河南省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突破8300公里,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河南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并开辟了连接郑州与莫斯科、塔什干等城市的国际货运通道,加强了与全球的物流联系。在航空运输方面,安阳红旗渠机场的投入运营使河南民用机场数量增至5座。同时,内河航运持续发展,全面启动实施内河航运“11246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
济郑高铁全线通车,首趟G4830次列车从郑州东站发出(央广网发 宛文鹏 摄)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断丰富,不仅为河南产业兴旺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河南国际经贸往来按下了“加速键”。2023年,郑州中欧班列开行量累计突破1万列,海铁联运集装箱发运量激增78.1%。
乘势而上,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一年工作重点:扩大更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四条丝绸之路”优势。加快实施关铁融合大监管区、国际仓储分拨中心等项目,拓展中欧班列线路布局,优化省内二级节点,推进境外枢纽和节点网络建设,确保开行3500列以上。
在郑州国际陆港专用铁路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连续梁挂篮施工作业。这条专用铁路线建成后,将东联陇海、西联京广两条交通大动脉,成为郑州国际陆港重要的门户通道。
郑州国际陆港是河南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河南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加快开放强省、现代物流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抓手。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新年说,他们自主创新打造“数字班列”,将科技深度植入班列运营全流程,成为全国中欧班列中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数字班列”;同时综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攻克了多式联运集装箱全程运踪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运贸一体化”模式,为河南产品出口提速降本,助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郑州国际陆港与中铁联集航拍(央广网发 李新华 摄)
今年1月15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外公布郑州国际陆港规划,目标直指世界一流国际陆港。规划明确,2025年,高水平建成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2030年,郑州国际陆港综合服务能力、产业带动力全面提升。
“未来,我们将高质量建设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充分发挥郑州米字形高铁和陆、海、空、网四路协同优势,密切结合产业需求,不断提升对本地产业的支撑作用。”郑州某多式联运公司副总经理李民福信心满满。
盛开的油菜花把周口中心港装扮得更加美丽(央广网发 梁照曾 摄)
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张占仓表示,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河南发挥居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2013年7月在全国最早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中豫号)。2024年河南将在中欧(亚)班列扩量的同时,提升开放发展质效,按照“稳西、强北、拓南”的思路,完善国际线路网络,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畅通“陆上丝绸之路”,为河南与欧亚各国双向高水平开放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外,河南正主动而为,进一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对内,河南也勇挑大梁,在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进程中,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目前,河南产业基础持续夯实,5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快速增长;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在中部崛起过程中,河南不仅发挥出了区域经济龙头带动作用,而且在确保农业和粮食安全、交通和物流畅通、创新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春潮涌动争朝夕。2024年,河南“实”字扑面,正书写砥砺奋进、“豫”见美好的新故事。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记者:彭华 夏莎 张丽娜 张羲轮
视频:王勇生 赵梦阳 刘猛猛
编审:卜叶 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