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河南日报
文件提要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
●坚持乡村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和美村庄、美丽村庄、洁美村庄建设,探索整县整乡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进“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
□本报记者 谭勇
微镜头一:
一村一景一特色
“快看,这里简直就是绿色的海洋!”5月5日,一走进安阳市内黄县后河镇东路洲村,杨洋忍不住喊道。“五一”小长假,来自濮阳的年轻小夫妻张良弼和杨洋选择了乡村游。
“在城市生活时间长了,总想亲近大自然。后河镇离濮阳不远,乡村美景如画!”张良弼感叹。
东路洲村有“森林村庄”之称,一条长长的入村路隐约藏在一片森林之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乡村道路上徐徐展开。
进入东路洲村,“森林路洲”墙体彩绘映入眼帘,一路向西,曲径通幽、满目皆绿。道路两旁、小广场上、农家小院里绿植郁郁葱葱、错落有致,东路洲村打造了一街一景、一树一绿的乡村景观,形成了“房前有花、屋后有树、村中有林”的美丽生态。
“后河镇抓住‘做好规划计划’这个关键点,根据各村资源、生态、文化、区位等不同条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入谋划适合每个村发展的乡村建设之路,避免千村一面,实现了一村一景一特色,涌现出了‘文化桑村’‘森林路洲’‘桃源贾河’‘风情小徐’‘红色余庄’等一批美丽乡村。”后河镇党委书记陈利勇说,去年,后河镇入选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目前,全省4.58万个行政村中,1.95万个村庄有了实用性村庄规划。今年,我省强化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分类有序编制“实用性”和“通则式”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也可多个行政村联合编制,强化乡村设计和风貌管控,保护村庄自然肌理,延续当地传统民居风貌,逐步还原乡村原有味道。
微镜头二:
“红”“绿”经济带富一方
“这几年,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家家收入都非常可观……”“五一”小长假,南阳市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开民宿的杨运峰又赚得盆满钵满,笑得合不拢嘴。
磨沟村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群山环抱,风光秀美,是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地、休整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红色资源,磨沟村的发展规划着重在“红”“绿”经济上做文章。修道路,建水厂,起民宿,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种花育草,向“绿色”要效益的同时,磨沟村建成了全国首家村级红二十五军长征主题展览馆——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南阳展馆,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与磨沟村结对以来,河南水投集团累计向磨沟村捐赠资金686万元,协调各类资金5400余万元,用于磨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见证了磨沟村变化的河南水投集团驻磨沟村第一书记王晋颇感欣慰,去年磨沟村被认定为河南省4A级康养旅游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村镇。
“春看油菜夏赏荷,秋冬时节有特色。”如今,自然风光山清水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道路整洁平坦,民居民宿错落有致,这个昔日的偏远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宜居怡人。
“我们将依托红色、绿色、康养旅游资源优势,以磨沟村为重点,拉大旅游框架,并与茶产业、中药材种植相结合,实现旅游康养休闲一体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新集乡党委书记赵俊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今年,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我省将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持续推进工程规模化、建管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统筹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建设,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专家连线
规划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朱盼盼
建设和美乡村,规划要先行。只有科学布局村庄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方能构建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均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统一的格局。及时有效、切实可行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对于优化农村布局、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从2019年7月开始,先后实施“乡村规划千村试点”“百镇千村规划”工程以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活动。无论是后河镇的一村一景一特色,还是磨沟村“红”“绿”经济带富一方,都是坚持规划引领的成功探索和实践。
乡村规划编制需遵循以下四大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村庄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以及产业发展等现有基础,在保留各地区特色风貌前提下,科学统筹,实现整县整乡统一规划。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多主体参与。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村民参与感,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规划传导、综合统筹。统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实施任务有效衔接,实现“编制—实施”的全流程闭环运行。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水电路桥房等基础设施提升与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持续推进,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助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