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网络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承载着人员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粤港澳大湾区近日实现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四线贯通”,日均客流突破7.5万人次的可观数据,印证了“四网融合”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破解区域发展梗阻的关键抓手。(3月25日 人民日报)
破除行政壁垒需刀刃向内自我革新。地铁票、城际卡、高铁票如同三重门禁,将同一城市群的出行需求划分成三段式。珠三角某企业员工坦言:“早上在佛山开工,中午赴广州参会,下午回深圳签约,单程通勤需三次验票换乘”。这种换乘模式折射出的,正是长期存在的管理条块现状。值得肯定的是,此次改革通过编制统一技术标准、建立跨区域调度机制、推行“安检互认”等举措,实质上是对传统行政思维的深刻革新,正如古人所言:“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唯有打破思维定式,方能打通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
技术创新赋能治理效能跃升。在珠海拱北口岸,日均30万人次的跨境客流通关效率再创新高,这得益于一码通行、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从深圳通与羊城通余额共享,到香港八达通与内地交通卡互通,表面上是技术迭代带来的便利,实则是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这种变革印证了“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古老智慧,只有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才能让静态的基础设施转化为动态的发展动能。
民生温度彰显改革价值取向。在广州南站的母婴候车室,新手妈妈推着婴儿车畅行无阻;在莞惠城际商务车厢,白领精英得以从容处理公务。这些暖心细节背后,折射出融合最本质的价值追求,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当跨城市通勤者无需再为换成焦虑时、当老年群体能无障碍使用电子票务时,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社会治理理念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根本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四网融合”的实践,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这条路上或许还有荆棘,但只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永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改革精神,我们就一定能书写出流动中国的崭新篇章。
(编辑:施霁滔 供稿:焦作车务段 黄晨曦)